杨杰教育问答 4:鼓励,关注外在表现,还是关注内在体验?
(2013-07-01 22:30:04)
标签:
育儿 |
家长:
杨老师您好,很感谢有这个机会向您请教问题。我女儿3周岁了,以前我们对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以赞扬为主,即使做得不是很好也会鼓励她,不涉及危险的事情我们一般都是不会去制止。近两个月来我们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她有些事情做的不对我们直接指出来她不愿意接受,不高兴还发脾气,还有在脱班老师也反应,说我们家孩子似乎受不了比别人差,玩抢凳子的游戏时,她一旦没抢到凳子,她就坐在那里不再参与游戏,老师叫她好几次说没关系她就是不要去。老师还反应说晚上放学老师会奖励早上来没有哭的小朋友,我们家其实哭了可她就是说我没有哭,老师要不给她奖励她就不高兴,就给了她然后说那你明天来不要哭了,她说好,第二天送去还是哭。脱班小朋友一起吃饭她吃得比较慢,老师要说谁第一,没说她她也不高兴。小朋友说自己漂亮,说她不漂亮,她就哭着找老师一定要老师批评那个小朋友,说那个小朋友说她不漂亮。
我有时候再想到底是因为以前我们对她表扬和鼓励太多才造成她现在自尊心强呢还是因为刚去脱班才容易闹情绪?我时常对自己说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难道我错了吗?
针对以上问题,我现在是等她平静的时候跟她说,做错事没有关系,我们改正就好。拿不到第一名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下次争取。还有就是一个情绪管理问题,我们家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她就跳脚哭,我一直跟她强调有问题可以找人帮忙不需要哭发脾气,她还继续哭那我就不理她,等她平静了不哭了我再跟她说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好好说出来才可以大家一起把问题解决,这个方法有点效果,至少她哭的时间比以前短了,看我没理她时她也会说妈妈我不哭了,我们好好说,但是吧之后有问题时她还是先哭的,请问杨老师我们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请百忙之中指点迷津,非常感谢!!!
杨杰:
我们是否想过,鼓励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帮助他认识自己,还是蒙蔽自己?
鼓励孩子的前提,是客观和真实,让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潜力。
如果孩子在被“鼓励”之后,变得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也无法认可他人的优点,那么,我们必须反思一下,我们所谓的鼓励,到底向孩子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这位妈妈说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以赞扬为主,即使做的不是很好也会鼓励她。我感觉这位妈妈更多地是把鼓励当做一个方法和技巧,来达成自己心中的教育目标——通过鼓励让孩子变“好”。
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走心,没有真正投入到当下的情境去理解孩子,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念台词。后面劝解孩子“做错事没关系,我们改正就好。拿不到第一名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下次争取”,也属于这种情况。话是说到了,但我们的心并没有与孩子同在。
如果只是把鼓励当做工具来用,我们其实更关注孩子的表现,那么,孩子也会更关注自己的对错优劣,所以,她对外部评价非常在意。
孩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跳脚哭,这位妈妈的应对策略先是讲道理,然后不理她,最后接着讲道理。其实,完全不必给孩子讲这么多道理,孩子非常善于在行动中学习。因此,我们不妨单刀直入地关注让她跳脚哭的困难,分析她解决不了的原因,是没有耐心,还是没有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度启发、帮助,但不代劳,引导她学会处理这类问题。另外,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如果讲道理的内容中包含“改正”、“争取”、“解决”等词汇,她会听得云里雾里。
这位妈妈问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建议客观地评价孩子,孩子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也可以委婉地指出来,如果把“不太好”也说成“好”,孩子很难客观地看待自己。鼓励孩子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孩子获得的丰富体验,让她与自己的感觉产生联结,而不是只关注外在的对错好坏。当孩子通过鼓励而关注自己内心的美好体验,那么,她就学会了自我鼓励,不会对他人的鼓励“上瘾”。
有问题请用评论的方式发在“教育问答 征集帖”的后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87a54d0101mvyx.html
微信公众账号:yj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