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绝,请注意!

(2013-05-15 15:22:17)
标签:

育儿

 

 

家长的问题:

我心里有个困惑的问题想向您请教。我家儿子今年4周岁。还算乖巧。以前出门总是见啥买啥不买就哭,后来我们家长做法是如果多余的东西坚决不同意,久而久之小家伙也就不再耍赖。今天上午,和同事带着各自的孩子去玩,她儿子要吃冰淇淋,我儿子也想。但他只暗示我:妈妈,你想吃冰淇淋吗?我知道他很想吃,但担心我不同意。我发现现在小家伙经常这样,明明自己很想做的事情却不直接说,而是问我想不想做。杨老师,是不是我对孩子压制太多了,才导致孩子这样压抑自己。我应不应该在孩子要求时满足他呢?期盼您百忙中给我解答。感激不尽!(shri le y)

 

————————

 

看到你问这个问题,我联想到了咨询中遇到的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类家长,让她们把心中的愿望和需求直接表达出来,显得异常艰难。我记得有位家长甚至用“低三下四”来形容自己的内心感受。于是,她们就发展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每个人都成为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她们最擅长的,就是默默地等待,幽幽怨怨地暗示,心中的潜台词是:我心里的想法,你应该知道,而且,你应该做个识趣的人,主动完成我的愿望,难道还要我说出来吗???

一旦对方不够善解人意,心中就会产生强烈的愤怒,进而认定自己“不重要”、“不被爱”,一个没有表达且没被满足的寻常愿望,竟然引发如此强烈的受伤感。

这种“受害者”心态,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都有强大的杀伤力。我发现,这样的性格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在童年的时候,父母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要求,甚至不允许孩子提要求。久而久之,提要求和羞愧感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前文这位家长感觉自己“低三下四”,其实就是羞愧感在作祟。

了解了这个类型的性格,我们便明白,不恰当的拒绝,最终会通向哪里。

你说如果是多余的东西就坚决不同意。我非常关心“坚决”的具体表现,同时,我还关心你坚决不同意之后,孩子的细微反应,这些在文中都没有详细描述,我只能根据后面的表现来推测。

孩子想吃冰激凌,不肯直接说出来,却不断问妈妈想不想吃冰激凌。结合前文的描述,这里就需要回忆一下,你在拒绝孩子的时候,所谓的“坚决”里面,是否包裹了责怪和不满?同时,还需要你仔细体会一下,拒绝孩子的时候,自己心里是否有担忧——担忧孩子纠缠不休。拒绝中的责怪和不满,很容易发现,容易忽略的,往往是家长心中的担忧。许多过度教育的背后,都隐藏着担忧和焦虑。

如果孩子已经用暗示的方法来表达愿望,该怎么办呢?你会发现,单纯地讲道理未必有效。这里提供一个顺势而为的思路,当然,仅供参考哦!

既然孩子那么“关心”你想不想吃冰激凌,就直接告诉他“想吃”并买一个给自己。我们先成全了孩子口头上的愿望,让他那拐弯抹角的小心思落空,我相信,那一瞬间他一定非常失望,甚至有弄巧成拙的感觉。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给孩子难堪,所以,看到他表情有变化,我们直截了当地问他:你想吃吗?通常孩子会犹豫一下,然后有点难为情地点头承认。我们热情地答应他,同时有一个条件——让孩子把心中的真实愿望表达一遍:妈妈,我想吃冰激凌。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让孩子的拐弯抹角失效,同时让孩子的直接表达奏效,这个行动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立刻就会明白:问妈妈吃不吃冰激凌,自己一定得不到;说自己想吃冰激凌,则有可能得到。

这个方法,只是紧急的应对措施,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学会坦然地拒绝——放下心中的担忧,不裹挟不满和责备。

家长坦然地拒绝,孩子才能坦然地表达。

 

PS:

发邮件到tuily@126.com,注明“杨杰书稿”,可以拿到我的新书的通稿(占全书的30%),可以分享到论坛、QQ群或者直接发给你的朋友,总之,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稿子^_^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我的微信公众账号:yj2003

特别说明:一定要从“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这一栏搜索!(从“搜号码”一栏找到的“某只小_V”不是我哦)

http://s14/mw690/5187a54dtdcbc9e276c4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