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感悟

标签:
育儿 |
最近几天没有更新,回老家了。
本来已经买好往返车票,因为得到一张凤凰传奇演唱会的门票,便推迟了回家时间,退了原来的车票,重新买了往返车票。回一次家,买了4张车票,我认为这是最高纪录。临走才发现,我注定要戏剧性地打破这一纪录:弟弟把我送到车站便回家了,我站在候车大厅,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车次,定睛一看,车票的方向反了——本应是回京的票,我居然买成离京的票!我还算镇定,直奔售票厅,却发现没有车票。于是,我像个票贩子一样,等在退票窗口,逢人便问:您退票吗?20分钟后,有个人拿了四张票来退,居然是到北京的卧铺,真是我的救星啊!我赶在他退票前买了一张,并感叹自己的好运气。旁边一位男士应道:你确实运气很好,我等了三个小时,才等到这张票!
这次回家,有重逢,也有分别。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堂哥,他是我小学和高中的同学,仿佛又回到童年。姑姑姑父要搬去表弟那里,这一去就到了千里之外,心中怅然。
当然,回家的主要内容,就是被小侄女“绑定”。每天陪她玩,她见到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出去玩,几天的时间,我们俩都晒黑了。
说几个感悟吧
1.好玩才是硬道理。
我给小侄女买了本古诗,回家读给她听。我不喜欢强迫她,所以,读的时候,就尽量读出乐趣,挖掘出好玩的地方。说实话,古诗除了押韵,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还真不容易找到好玩的地方,于是,我就突出作者和图画。每次都先看作者是谁,然后模仿小孩的语气对她说:哦,又是李白写的,他可真会写诗啊!小侄女很喜欢我这样说,她每翻到一首诗,都会用稚嫩的声音问我:谁写的?谁写的?我还发现,看图画的时候,她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她熟悉的元素,她通常会先关注到画面上的小孩,很欣喜地指着说:孩儿!孩儿!
就这样,我们每天能读十来首古诗。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她完全没有学习、生活的分界,对她来说,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个分类方法:好玩的和不好玩的。她喜欢我读古诗给她听,时常自己找到这本书,由她来翻,我来读,我们分工协作。她则用各种姿势听古诗:坐着、趴着甚至躺着,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我还给小侄女讲了一个拔萝卜的故事。给低龄的孩子讲故事,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还辅以各种肢体动作。小侄女非常喜欢,有时候她会主动坐到我的怀里,念叨着让我“拔萝卜”,我讲了几遍,她就把情节全部记住了,通常,都是我讲了上一个情节,她已经把后面的情节表演出来了。
好多家长问我怎样让孩子爱听故事,怎样教孩子背古诗,从咨询中分析的很多具体案例来看,往往是家长企图心太重,关心孩子是否学会了,是否受到了教育,唯独忽略了对乐趣的挖掘。如果我们找到了吸引孩子的点,那么,孩子会变得很主动。
2.成长的岔路口。
小侄女两周岁多一点,可以自己穿鞋、穿袜子,上完厕所,还可以自己提裤子。她刚学会的时候,凡事亲力亲为,等新鲜劲儿过去,现在,她发展出新的策略:找人代劳。
我回家以后,依然要求她自己做这些事情。于是,她就哼哼唧唧地找奶奶和爸爸帮忙,代劳成功之后,她居然会抬着脚向我炫耀:奶奶穿(意思是奶奶帮她穿的)!
有一天我要带她出去玩,把鞋子给她,告诉老妈别帮忙。我出去拿东西的间隙,回来发现,她又开始抬着脚向我炫耀,原来又一次代劳成功,老妈帮她穿了一只鞋。我用表情对老妈提出“批评”,同时,让小侄女自己穿另外一只鞋。我知道,她肯定会不愿意。果然,她哭闹起来,我才发现,这个小侄女又是个强悍的角色,哭着要找奶奶,就是不肯穿鞋。几个回合以后,见我坚持,她只好自己穿。此后,我带她出去玩,她都自己完成这些事情。
我发现,很多孩子在三岁左右,会发展出找人代劳的策略,客观地说,这意味着孩子在成长,策略在不断丰富。不过,找人代劳,会阻止孩子发展个人能力。而且,这里往往是成长的岔路口。
如果孩子在找人代劳方面屡获成功,那么,这是对孩子的一个鼓励,他会发展出控制大人的本领——孩子不再思考怎样承担责任、完善自我,而是想方设法迫使大人代劳。也就是说,不但有控制欲强的父母,还有控制欲强的孩子。
控制欲强的孩子,可以成功地避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结果导致了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超强的控制欲和超差的执行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孩子3-6岁这个阶段的中心思想是想方设法让家长代劳,那么,家长可能会在无奈之中帮孩子做很多生活的事情,可是,等孩子上小学之后,听课怎么办?作业怎么办?家长总不能天天代劳吧。
很多家长在“爱孩子”的名义下,不断对孩子妥协,阻碍了执行力的发展,这是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孩子偶尔请父母帮忙,不属于这种情况。如果孩子凡事都依靠父母,并想方设法迫使父母做出妥协,则非常值得注意。
3.寻找玩耍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多玩具,其实,父母家人才是最好的“玩具”。每次和小孩玩耍,我都不断探索各种好玩的可能性,这次也不例外。
比如,有一天我发现小侄女自己摆弄一个卡片,嘴里无意识地念着“噗嗤、噗嗤”。我立刻意识到,这可以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于是,我就模仿小侄女的声音,用“噗嗤”回应她。她显然很喜欢这个玩法,立刻笑了起来,边笑边用“噗嗤”回应我。我当时随手用手机录了一段,回到北京拿出来听了一下,才发现这个片段非常有意思,我自己没事就拿出来听一听。我总觉得,小孩的笑声,有一种疗愈作用呢!
(音频发在播客里:http://video.sina.com.cn/v/b/103985272-1367844173.html)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我的微信公众账号:yj2003
特别说明:一定要从“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这一栏搜索!(从“搜号码”一栏找到的“某只小_V”不是我哦)
http://s10/mw690/5187a54dtdc9b2de8cbf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