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断归因助长控制欲

(2013-04-29 09:10:43)
标签:

育儿

 

 

在前几天的咨询中,为了是否给孩子吃冰激凌,我竟然与豆豆妈讨论了好半天。表面上看,这有点跑题。

豆豆妈的日志:

给孩子们点的儿童套餐里有冰激凌,豆豆一看到就兴奋得大叫,我不太敢给他吃冰激凌,就说:分给妈妈一半,妈妈怕你像上次一样的吐。豆豆很不舍得地用小勺舀了一点点在我碗里,我说:分一半给妈妈。凯凯在旁边对豆豆说:别听她的,给她一点点水就可以了。豆豆态度坚决起来,说:不给了。我说:再给一点。豆豆开始尖叫:讨厌。我感觉完全是在虎口夺食,他很生气,身体紧绷着,使劲扯着嗓子地吼,我站在他旁边,看着旁人不断往这边看,觉得非常尴尬,就说:再给妈妈两勺。豆豆舀了一点点给我,就不再给了。我坐回自己的位置,凯凯妈妈说:凯凯吃冰激凌倒没事,我也不管他。我觉得自己特别想发火,情绪还在,对凯凯妈妈很勉强地笑了笑,我边吃饭边调整自己的情绪,索性不去管豆豆要不要吃冰激凌了。

 

豆豆妈有个特点:悟性非常好,一说就明白,但依赖性强,总等着我去分析并给出对策。所以,关于这件事情,我没有提示任何线索,而是笼统地问她:这件事情有哪些需要反思的地方?

豆豆妈绞尽脑汁地想出了六七条,全都是虎口夺食方案,比如提前约好要分给妈妈,或者在服务台就分走一半,等等。

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分冰激凌呢?

她说感觉豆豆肠胃不好,不想让他多吃。

我问上一次吃冰激凌是什么时候,她说是春节的时候在泰国吃的。她说,感觉孩子那几天胃口不大好,就是因为冰激凌。

我继续问,那几天胃口不好,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豆豆妈说,还因为天气热、饮食不习惯。

我对豆豆妈说:你的理由始终没有说服我。天气热、饮食不习惯,再加上环境的改变,任何一个因素单独出现,都有可能影响胃口,你怎么能确定就是冰激凌的原因呢?

如果是别的妈妈这样说,我未必会如此追问。但我实在太了解豆豆妈了,随便回忆一下,就能找出好多草木皆兵的例子。比如她通常只允许孩子看20分钟的电视,稍微超时,便异常紧张,仿佛孩子的眼睛马上就会近视。入睡时间只要超过九点半,也会异常焦虑,常常因为晚睡一会儿就和孩子发脾气。

当然,我也主张孩子要早睡、少看电视、少吃冰激凌。但凡事不能走极端,如果较真的话,我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看电视的时间是20分钟,这个时间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关于晚睡的危害,通常也都有一个前提——“如果长期缺乏睡眠”,很显然,并非晚睡一天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豆豆妈说,有一次果果妈对她说,回老家的时候,果果从地里摘了草莓,胡乱洗一下就开始吃,有时候玩到夜里12点才睡,豆豆妈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她说绝对不会让豆豆这样。

我继续对豆豆妈说,从春节到现在,豆豆几个月才吃一次冰激凌,按照这个频率来推算,从小到大他也没吃过几次冰激凌,那么,“吃冰激凌会没胃口”显然缺乏足够的证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国吃了几个冰激凌,豆豆妈完全忽略了天气热、饮食不习惯、换了环境等因素,一口咬定是冰激凌让孩子没胃口。这反应了她一贯的思维方式——总是把事情想得很严重,而且确信自己的判断。

豆豆妈又说了一个例子,她说家里不用饮水机,她认为不安全,而是用储水缸。有一次她发现水缸的出水管有个螺丝,她马上想到了重金属超标,为此和豆豆爸争论了半天。最后从德国代购了一个有过滤功能的饮水机。

想到她振振有词地争论,我打趣道:天哪,你可以当科学家了,而且特别节省科研经费哦!

豆豆妈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豆豆爸常常被我气得无话可说。

我对豆豆妈说:你不假思索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就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担心,也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行动。

接下来,我们总结了豆豆妈主观判断的规律:总是把事情归因为自己能控制的因素。比如没胃口这件事情,如果是天气热、饮食不习惯、换环境这些原因,那么,就是豆豆妈没法控制的,一旦没法控制,她就会格外焦虑。所以,她喜欢把事情归结为可以控制的原因:冰激凌。这样,改变没胃口的状态,就变得很简单——不许吃冰激凌。而且,这个结论长期有效。豆豆家很多莫名其妙的规定,都是这样制定出来的。

把事情简单归因为某个可控制因素,是非常普遍的一个教育误区。比如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那么,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因为练习不够,于是,每天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作业。这样,自己心里就踏实了。其实,问题“解决”完了,真正的原因都没弄明白呢!孩子数学成绩不好,缺乏练习,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我们还可以想出其他的原因,比如对数学没兴趣,不喜欢老师,考试紧张,审题能力不够,等等。

最近,也有家长找到我,说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完全没法和孩子沟通。这种简单武断的归因,非常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很多家长在多少年的时间里,都是想当然地判断孩子,并不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也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状态。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忽然发现,虽然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仿佛来自两个星球。

为了平抑自己的焦虑,把一件事情的若干原因,武断地归因为某个可控因素,从当下来看,是一种省事的模式,相当节省脑细胞。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思维方式,滋养了家长的控制欲,继而制造出很多严重的教育问题。

 

PS:

发邮件到tuily@126.com,注明“杨杰书稿”,可以拿到我的新书的通稿(占全书的30%),可以分享到论坛、QQ群或者直接发给你的朋友,总之,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稿子^_^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

微信内容直达手机,交流更方便,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yj2003(杨杰)

加入方式:在“查找微信公众账号”一栏搜索微信号码,或者扫下面的二维码

http://s13/mw690/5187a54dtda72055af1d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