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生气,快快地忘记
(2012-09-11 09:37:00)
标签:
育儿 |
咨询的时候,也是双方“创作”的过程,聊到尽兴处,常常有神来之笔,比如,聊到对孩子发火的话题,豆豆妈的总结就让人眼前一亮——慢慢地生气,快快地忘记!
我夸她总结得经典,她说这句话来自《圣经》,我对《圣经》没有深入的了解,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文是: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虽然意思相近,但“慢慢地生气,快快地忘记”依然算是豆豆妈的原创,仔细琢磨,别有韵味。
为什么我们常常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事后又后悔不已呢?
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简单地归因为“脾气不好”。事实上,这确实算是脾气不好,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脾气不好”呢?这背后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
说来有点复杂,这与我们的大脑构造有关。
通常,心理学书中,都有一章来介绍我们的大脑结构,说实话,没有医学基础,看这部分内容感觉很吃力。虽然看过几遍,依然云里雾里。
在这里,我尽量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我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通常,有两条通路可以传递给大脑。一条是短通路:丘脑→杏仁核;一条是长通路:丘脑→扣带回→大脑各区域相应皮质→杏仁核。杏仁核在我们的大脑中,扮演“心理哨兵”的角色,负责处理与情绪有关的事务。
这两条通路,除了路径长短的区别之外,携带的信息量也相差甚远。
从丘脑直接到杏仁核这条短通道,只能携带少量信息,最突出的特点是“快”。比如,原野上有一头野兽向我们冲过来,这时候,大脑就会启动最短的信息传递通路,杏仁核立刻做出反应——要么迎战,要么逃跑。
长通路则可以携带大量信息,对信息的加工也更为精细。也就是说,通过这条路径,我们可以充分地思考、权衡,并做出理性的决定。当然,长通路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做出反应。
有的心理学书籍上,形象地把短通路称作“情绪脑”,而把长通路则称为“理性脑”。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人,更多的使用“情绪脑”,而有的人则更多地使用“理性脑”。
我们不妨以孩子不做作业为例。假设A家长使用“情绪脑”,她让孩子做作业,结果孩子明确拒绝,或者磨磨蹭蹭不进入状态,那么,A家长直接传递给杏仁核的信息便是:他不听我的话,不肯好好写作业,故意和我对着干!这条短通路往往会迅速作出迎战或逃跑的指令,比如,马上开始批评指责孩子,或者对孩子做出各种威胁,而且常常表现得非常愤怒,这样的做法,常常引发激烈的亲子冲突。有的家长,则会做出逃跑的反应,对孩子放任不管。
同样面对孩子不做作业的情况,B家长运用“理性脑”,她接受到的信息是,孩子不肯做作业,而且态度散漫,于是,理性脑开始思考:孩子不想做作业,而且情绪也有些低落,是什么原因?是在学校受了委屈?被老师批评了?作业内容比较难?身体不舒服?还是因为我的语气不好?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逐一权衡,并且会继续观察孩子,还会询问具体的情况,逐渐判断出孩子拒绝的真正原因。之后,根据具体的原因,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如果是在学校受了委屈,就先安慰孩子;如果是自己态度不好,就做出改变;如果仅仅是偷懒,则需要监督孩子完成。至于怎样监督,还需要思量一番:如果坚持让孩子完成,他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我怎样应对?如果孩子提出折中的方案,我是否答应?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注意什么……
显然,如果动用“情绪脑”,往往是“快快地生气,慢慢地忘记”,因为只是发泄了情绪,并没有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还会重现,反复重现之后,就会陷入抓狂状态,也会忍不住翻旧账,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相反,如果动用“理性脑”,思考的路径比较长,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就算生气,也是针对具体的行为生气,不会火冒三丈,全盘否定孩子。这样做,往往可以比较圆满地解决问题,不容易留有后遗症,也不会翻旧账,是“慢慢地生气,快快地忘记”。
答案已经很清晰,如果不想频繁对孩子发火,事后又追悔莫及,那么,我们就要更多地运用“理性脑”。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很多人容易启动短通路?
短通路对恐惧和危险异常敏感,如果我们的童年生活里,身边有让我们感到恐惧不安的父母长辈,那么,我们就更容易启动短通路。这一点在咨询中也反复得到印证。我发现,如果一个人童年过得不幸福,父母粗暴强势,就特别容易启动短通路,动用“情绪脑”,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忍不住对孩子火冒三丈。道理很简单,这样的父母,在她自己的童年里,承受了更多的批评指责否定拒绝,甚至是家庭暴力,所以,要时刻警醒,敏锐地捕捉危险信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躲避伤害。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记忆系统,一个是记忆普通的事实,另一个用来记忆刻有情绪记忆的事实。比如,刚从战场归来的士兵,听到类似枪声的响动,就会条件反射地跳进树丛。这往往是因为这些声音,引发了他在战场的恐惧感觉,所以,本能地保护自己。
而孩子对我们的拒绝、指责,也会勾起童年的既有记忆。于是,就会无意识地启动情绪脑,笼统地把这些拒绝和指责定义为危险信号,对孩子进行防御。我们通常说,这样的家长攻击性比较强,确切地说,应该是防御性比较强。
我们平时开玩笑说“没经过大脑”,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得到的信息,如果没有经过大脑各个区域的深度加工,就是在简单机械地运用情绪脑。教育孩子,不是应对洪水猛兽,需要我们更多地运用理性脑而不是情绪脑。
我们都强调幸福童年的重要,在我看来,幸福童年,给我们安装了幸福、从容的反应机制。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把几个孩子养育大,都未必懂得这个道理。许多人回忆起童年,往往是伤痕累累。
在今天这个社会,不管我们对教育有多少批评,但我依然看到,很多家长在努力地超越自己,这是时代的希望。做咨询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明白,对于童年不幸福的人,超越自己,是非常艰难的路程,也是勇敢者的选择。所以,对于肯改变的父母,我总是心怀敬意,不管你犯了多少次错,走了多少弯路,努力寻求改变,必将迎来最终的改变。那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是对勇敢的褒奖。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运用情绪脑,那么,不妨从今天开始,尝试打破这个循环,启动长通路,慢慢地生气,快快地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