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武断地拒绝

(2012-10-18 10:47:36)
标签:

育儿

教育

 

 

(9月份,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嗓子痛,到了吞咽困难的程度,开始慌神,去医院做了一大堆的检查,还好,只是虚惊一场,现在又活蹦乱跳的啦,继续更新博客^_^)

 

 

最近的咨询中,有一个小小的情节反复出现——父母因为很小的事情拒绝孩子,出人意料的是,孩子却为此大吵大闹。

昨天就讨论了一个这样的细节。

回到家已经1点多了,我们在外面的餐厅吃饭,豆豆吃饭时说:我中午回家要吃乳饼。我说:现在时间晚了,回家要睡觉了,晚上给你做。被断然拒绝后,豆豆十分生气,把我带去的餐巾纸袋子扔在地上使劲用脚踩。我盯着他生气地说:捡起来。豆豆说:不捡。又使劲踩了几下。过了一会儿,豆豆才捡起来,他又挤着我,扯我的头发,我赶快拉着头发上面,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豆豆又拉我衣服上的帽子,我使劲把他推到一边说:不可以弄妈妈。豆豆又对着凳子发火,把我旁边的凳子使劲往旁边推,砸到后面的凳子上。

我问豆豆妈妈:豆豆提要求,你拒绝,他十分生气,这“十分”的生气里面,有几分是因为没有吃到乳饼呢?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

豆豆妈说:我觉得他因为吃不到乳饼发火占3分,因为我的态度占7分。

我问:豆豆为什么会生气呢?怎样处理会更好?

豆豆妈回答:他不喜欢我这样的态度。可以换个说法:

豆豆好久都没有吃乳饼了,乳饼好香啊,真想现在就吃到。不过等我们吃好饭回去太晚了,晚上妈妈给豆豆做香香的煎乳饼,我们一起吃好不好?

在咨询之初,我们曾经详细讨论过怎样和孩子说话。当时,豆豆妈也感叹,真是立竿见影!她也承认,其实知道该怎么说,但最近比较放松,说话就容易不过大脑,条件反射地拒绝孩子。

豆豆妈的说法已经很完善,不过,如果每次都这样拒绝孩子,又稍嫌唠叨,另外,在孩子已经闹情绪的情况下,话越多,越容易被孩子抓住把柄进行纠缠。这句话,还可以有一个化简的版本:

哦,你想吃乳饼了!妈妈晚上给你做!

这句话,前半句是理解,后半句是承诺。在与小孩的互动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如果每次都把理解的话说得很繁琐,孩子很费劲地听半天,才弄明白大人的意图,有时候,还容易发生误会。所以,平常的小事,我更喜欢单刀直入地理解孩子的感受,表面上看,就是用平缓的语调,把孩子的愿望重复一遍,结果就非常不一样,孩子觉得大人了解他的愿望,理解他的需求。

以前,曼曼因为某件事情纠缠的时候,我介入的第一句话,通常也都是先澄清愿望,我会用温和的眼神看着她,并且用坚定的语气问她:“曼曼,你想要……,对不对?”就算她哭得昏天黑地,也会尽量控制着抽噎,一脸委屈并饱含期望地点点头。我发现,这句话看似简单的话,却非常有威力,甚至能起到强力镇静的作用。在这样的激烈场合,我很少劝孩子不要哭,通常,孩子会越劝越哭。以这句话为开端,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哭声会渐渐低落,只要问题解决妥当,两三分钟后,就彻底不哭了。

当然,把孩子的愿望缓慢地重复一遍,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巧。我们缓慢地说,其实,也是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比如,自己站在豆豆的立场上,才能更清晰地体会想吃乳饼的浓浓渴望。重复愿望的时刻,大人的心,和孩子的心,是同在的。

相反,很多家长,从教育的书籍上学来了那繁琐的"理解句式",孩子却不领情。我发现,很多人把理解的话说得冠冕堂皇,给人的感觉却像在背台词,说到底,是我们的心没有与孩子同在。

对于拒绝,我们似乎有个误区,总觉得孩子很怕拒绝,因此,我们心里也隐隐担心孩子纠缠。所以,拒绝孩子的时候,总想着速战速决,不假思索地拒绝孩子。其实,换个方式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怕拒绝,但是非常反感大人不假思索的态度,孩子会觉得我们根本不尊重他。

我对豆豆妈说:其实,如果我们对别人提要求,对方要是特别迅速干脆地回绝我们,我们也很不爽。

豆豆妈立刻响应:是这样的,会觉得别人是成心的,他根本就不是拒绝我这个要求,他就是为难我!

瞧,凡事放在自己身上想一想,答案就是显而易见的。豆豆被拒绝后的过激行为,其实,就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在这里,没有把他的行为作为处理的重点,而是关注情绪的根源.

我继续对豆豆妈说:如果迅捷地拒绝孩子,不但孩子感觉不好,其实,还容易做出不恰当的决定。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么快地拒绝孩子,确实没经过大脑,有时候,本来合理的要求,也被我们不假思索地拒绝了。我们平缓地重复孩子的愿望,理解孩子的感受,其实,也是在示范怎样倾听。如果我们做到了,就不需要成天给孩子讲“学会倾听”的大道理。如果总是武断地拒绝孩子,每次孩子的感觉都不好,久而久之,就会非常害怕被拒绝。有些事情,因为怕拒绝而不敢尝试,或者因为被拒绝而中断努力。

豆豆妈说:你说的这个问题,在我身上都存着啊!

我调侃道,借用赵本山小品里的话就是:伤自尊了!

其实,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很重要的事情,往往因为一个小小的担心而放弃。比如,要去见一个人,一想到人家要是不热情咋办?心中立刻涌起了浓重的挫败感,然后,就会找个理由放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的童年,也常常被武断地拒绝,于是,被拒绝和负面情绪紧紧地连到了一起,仿佛二者是孪生兄弟,永远成对出现。

随口的拒绝,看上去都是小事,小事不断重复,就变成了大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