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感觉的“刻舟求剑”
(2012-08-29 09:39:47)
标签:
育儿 |
豆豆妈对看电视的紧张态度,一度让我很疑惑。她说怕豆豆看电视伤了眼睛,她认为每天看15分钟即可。15分钟,就算是动画片,通常也只能看一个片段,我当时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是大的分歧,便没再深入讨论。
过了一段时间,豆豆爸带孩子去网球场,爸爸打球,豆豆则自己玩,并且看了很长时间电视,妈妈知道以后,非常生气,认为爸爸很不负责任。
我问豆豆妈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孩子看会儿电视,或者在爸爸的视线之内自由玩耍,有什么不好的呢?豆豆妈依然非常愤慨,认为爸爸就应该多陪陪孩子,否则孩子太孤单了。
听到这里,我问了豆豆妈一个问题:你小时候有一个人玩耍的记忆吗?还记得当时的体验吗?豆豆妈说,她的妈妈不让她出去玩,嫌脏,所以,她几乎没有类似的记忆。
我继续追问:你是不是觉得豆豆一个人玩很孤单?除了孤单,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豆豆妈没有相关的童年记忆,我说了我记忆中的一件事情。我七八岁的时候,去二舅家玩,那时候,他们住在学校旁边,附近没有小孩子,我就一个人玩。有一次,我一个人坐在大门口,捡了一个碎砖块磨砖球,我饶有兴趣地磨了一两个小时,眼见一个圆乎乎的砖球诞生了,心里非常有成就感。就在我继续打磨细节的时候,被二舅看见了,他没想到我居然那么有耐心,把碎砖块磨成一个小圆球,我依然记得他的表情,惊奇中带着怜惜,他大概也觉得我很孤单,就非要和我一起玩这个砖球,他把砖球藏着袖子里,让我找,我当时很急,心里还想着打磨细节的事情,好不容易把砖球抢到手,不肯再玩,也不再理他,自顾自地磨砖球去了。
我想,假设有一支镜头对着当时的我,记录下整个过程,那一定是个很煽情的画面,我猜测,多数人都会用“孤单”来解读一个孩子的心境——在一个空旷的原野上,极目远眺,可以望见几十公里外的远山,学校孤零零地矗立着,周围没有其他建筑,只有一个小孩,专注而机械地磨砖球,并且连续磨一两个小时……
其实,当时的我反倒是自得其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磨砖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饶有兴趣地磨了一两个小时,像变魔术一样,把不规则的砖块变成浑圆的砖球,心里满是成就感和喜悦感。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我会和孩子玩得很疯,也会长时间地默默注视,不去打扰。通常,我会根据孩子的状态来判断,如果他完全沉浸其中,对我不感兴趣,那么,我就选择沉默。如果看孩子有些无聊,我会试探着发起游戏,如果孩子兴趣不大,说明有更吸引他的东西,就不再勉强。
讨论到这里,我忽然联想到看电视的事情,就问豆豆妈:小时候,看电视留给你怎样的记忆?她说:小时候,妈妈对我态度非常不好,很少理我,也很少带我出门,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我感到很无聊,不停地换台……
我又问:看到孩子看电视,你是否会想起小时候的感觉?是不是觉得他像你当初一样孤单?
豆豆妈说,他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二者的关联,仔细想想,似乎是这样的。
表面上看,豆豆妈阻止孩子看电视,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影响视力。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她的记忆和感受,电视留给豆豆妈的记忆,是孤寂和无聊,所以,当豆豆看电视的时候,她会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豆豆身上,以为豆豆像她当初一样孤寂、无聊,事实上,豆豆的童年完全不同,看电视对他而言,是轻松愉快的事情。
在孩子和同伴玩耍的过程中,豆豆妈的感觉也会时不时参与进去。
有一次,豆豆打了妈妈一下,他的同伴大声制止:不能打妈妈,打妈妈是不礼貌的!结果,豆豆妈首先解释了一句:他在跟我闹着玩呢!接下来,又告诉豆豆,打妈妈也是不对的。很显然,小伙伴说的有道理,那么,这句解释简直是多此一举。这个细节,给了我很重要的启发,我问豆豆妈:豆豆的小伙伴这样制止他,你听了是不是有些许的不舒服?是否勾起了你自己被批评的感觉?
话题聊到这里,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豆豆妈又说了件类似的事情。
她们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全家外出旅游,看两个孩子玩耍,她总觉得另外一个小朋友太霸道,豆豆经常得听他的,她觉得豆豆不够强硬,胆子也不够大,知识面也不够广……总之,豆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不好说什么,但心里对那个小朋友很不满,也觉得豆豆太软弱。豆豆妈私下里会告诉豆豆应该怎样处理,言语难免透露出内心的焦虑,豆豆很疑惑,也很茫然,所以,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豆豆会用探寻的目光看妈妈,似乎在说:妈妈,我这样可以吗?
我问豆豆妈:你感觉那个孩子霸道强势,豆豆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豆豆妈说,这也正是她疑惑的地方,本以为豆豆也很反感那个孩子,结果豆豆却说,出去旅游,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和那个小朋友在一起玩。
很显然,是豆豆妈看到那个孩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很多方面都比豆豆强,心里感到不满和失落。对于豆豆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开心地玩耍,至于小伙伴的语气,他并不特别在意。
家长旁观孩子玩游戏,可以明显看到谁占据更多的主动权,如果自己的孩子处于服从者的位置,就会感到失落。事实上,这是家长内心的焦虑,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其实,小朋友在一起玩,更多的是协作的关系,而不是竞争。而且,孩子之间,有他们自己的平衡原则,占据主导权的,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比如,我小时候是孩子王,看上去其他孩子都听我的话,但是,我绝对不能对他们颐指气使,相反,还要特别照顾弟弟妹妹的情绪和需求,否则,她们就不会天天找我玩,也就是说,孩子虽然处于不同的角色,但会互相制衡。
作为父母,也曾经是孩子。通常,每个人都是参照自己的童年感受和记忆去理解孩子。而不同的童年经历,会留下不同的感受和记忆。有些父母的童年,是在相当严苛的环境中度过的,就如豆妈描述的一样,妈妈的控制欲非常强,对她有各种限制,而且,经常批评责骂她,她几乎没有体会过妈妈的温暖,从小,她一直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努力多年却不可得。
豆豆妈参照自己的童年经验,会觉得孩子自己玩耍的感觉是无聊,独自看电视的感觉是孤单,被小伙伴指出错误会很难堪,小朋友霸道的语气令人愤怒……
事实上,把自己的童年感受和记忆,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并且不加分辨地套在孩子身上,是感觉的“刻舟求剑”。
当我们去解读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一句:这是我的感觉?还是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