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礼貌是交往的敲门砖
(2009-01-17 20:32:04)
标签:
杂谈 |
孩子两三岁,处在第一逆反期,这时候孩子有了尴尬、害羞、骄傲、嫉妒等情绪。这个阶段,一般家长也很强调孩子要有礼貌,遇见邻居或朋友要叫人,而孩子往往表现的很害羞。家长就把这行为定义为“没礼貌”。而且家长不明白,一个“叔叔好”、“阿姨好”多简单啊,孩子怎么就金口难开呢。
其实,我们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家长在社会上混了几十年,啥场面没见过,一句问候,当然是小菜一碟。回头看自己的童年经历,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形吗?见到一个熟人,明知道该打个招呼,不知道心里担心什么,最后头一低,假装没看见。
其实,打招呼不仅仅是一个礼貌问题,它是交往的敲门砖。你看,孩子问了“叔叔好”、“阿姨好”之后,对方都会回应,然后呢,往往又有了新的话题,问问孩子几岁,有没有上幼儿园,或者和孩子开开玩笑什么的。这看似简单的一来一往,其实需要有交往的经验才能回应。
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就会感到紧张、不自在。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慢慢积累,允许孩子犯错。不能因为孩子“没礼貌”就不断地催促,甚至打骂孩子。
如果把交往过程分解,至少包括——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要听懂对方的话,判断对方说话的意图,有针对性地回应,并且预料自己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还有预测对方会有什么反应。
所以,我们要厘清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问好,孩子让孩子学会交往?如果仅仅学会问好,那很简单,强迫孩子一段,他也就习惯了,然后见到认识的人都会彬彬有礼地问候。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孩子给人的感觉特别有礼貌,但问好过后,就是一片沉默,或者找个理由躲开,仿佛全封闭的世界,只伸出一个小小触角。也就是说孩子的交往能力没有发展起来,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人家说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回应。
也许我们按照交往的分解动作一步步地让孩子去实践,会好些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