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67798531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浙江记忆——体验鲁迅笔下的绍兴
(2022-08-01 10:30:39)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我们离开龙门桥向城市广场走去,没走多远便到了
位
于城市广场东南隅(原
西营大善寺内
)的
大善塔
。这座
始建于梁天监三年
的
塔
,因建于
大善寺内
而得名。
南宋庆元三年,大善寺、塔焚于
大
火。明永乐元年重建大善寺、塔。
现存建筑
为明代
重建
,砖木混合
构建的塔
高
40
米,
为
六角七层楼阁式。
底层边长
3.8
米,底层六面均设壸门,二层以上两面相对辟壸门,余设壁龛。
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重约
5000
斤铸铁覆钵盖顶。
塔
内
中空,原有
木
梯可登临
高
处
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
只有
塔身犹存
,现存
塔砖多刻
“
绍定戊子
”
重修字样。
1957
年局部整修,仅存砖砌部分。
2019
年,
大善寺塔
被
国务院公布
为
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
南北朝时期的古塔
,
虽然经过历代的多次毁损和重修
,
能保留到现在
已经有将近
2000
年的历史了
。
绍兴人常说,流水环绕的绍兴古城就像一艘大船,城北的大善塔和城南飞来山上的应天塔,则是两支撑篙,将绍兴城稳稳地停在这里,二者缺一不可。旧时绍兴民间有联曰:
“
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
及言绍兴城内古小江桥与古大善塔相映成趣之美。在另一个民间传说中,大善塔的存在也与守卫绍兴城的安宁有关。说的是,大善塔的塔顶藏着一颗龙眼睛那么大的宝珠,有了它在,绍兴才得以免遭大风的侵袭,年年风调雨顺。
看完
大善塔
,
我们沿着河边的街道前行,大约走了十几分钟便到了位于塔子桥头的土谷祠。这座
北临东咸欢河,南接穆神庙,坐东朝西,规模不大
,
只有一间门面的小祠,就
是鲁迅笔下阿
Q
经常出现的
栖身之所
。
所谓
土谷祠
,
其实就是
土地庙,
“
土
”
指土地神,
“
谷
”
指五谷神。
土谷祠的
第一进为门
屋
(
也就是大门
)
,
除了涂成赭红色
的木
门
外,
还有一道木栅门。
门两侧的
廊柱上有一副抱对
:
“
风调雨顺五谷丰,国泰民安六畜兴
”
。
门口上面
悬有一块匾额,上面书有
“土谷祠”三个大字,匾额上面
有宽宽的翻檐,下面是不高的石门槛。进
入大门
内
,是
一个很小
的
天井
院落
,两边有二条石凳,还有两条通向庙堂的窄窄
围
廊。过了天井便是
第二进
的
庙堂
大殿
,
明间朝上陈设着供奉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
泥塑坐像
。
这对
神态慈祥亲切
的土地公婆
,正如两边抱对上所写的
:
“
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
深得百姓喜爱。坐像上方悬挂红底金字大匾一块,上书地载五福四字,出自绍兴乡贤陶浚宣的魏碑体书法
。
大殿前金柱上还有一副隋朝大书法家智永
书写的
抱对
:
“
福自天中凭正直,德由义集须公平
”
。
解放前,
每到土地生日(农历四月十四),便有人来烧香、拜佛,冬至则来点蜡烛,
显得
比较热闹
,平时十分
清冷,与土地神常年作伴的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游民和乞丐。
看完土谷祠,我们来到
斜对面
的
长庆寺
。
这座
外观
上看
很小的小庙,
既是
旧为绍兴八大寺之一
,
也是
鲁迅小时候出家的寺庙
。
据《道光会稽县志稿》记载:
“
(长庆寺)在府东南一里二百二十八步,唐永徽二年建,本晋尚书陈嚣竹园,因号竹园寺,唐会昌废,周显德五年僧德钦重建,号广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改称长庆院
”
。
由此可以看出这座
始建于唐永徽二年
寺院,
堪称千年古刹。
长庆寺还有一个与其他寺院不同的地方,即在清代,寺内设有
“
僧纲司
”
。所谓
“
僧纲司
”
,是指
“
凡属绍兴府内的僧尼,犯了法规的,山阴、会稽县衙门概不受理,要送交长庆寺内的僧纲司审讯处理。
”
这项佛门法权,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才废除。
我们来到
坐西朝东,赭墙黑瓦
的
寺院
,
只见
红色的山门上悬挂一块红底烫金的
“
长庆寺
”
匾额。进门是头殿,原有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
寺院
内
主要建筑有前殿和后殿,
前殿
供奉
有一尊
高达丈余的
如来大佛和
数尺长的
十八罗汉,殿内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
“
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
”
;
“
炳惠照于西天教开两汉,荫慈灵于中土恩普十方
”
。后殿
供奉的
是一尊木雕
千手观音像。
殿内还有大小匾额五十多块。
1958
年,长庆寺被拆毁
。
1990
年
,
剃度出家
的
居士张全英,法号文永,在旧址着手修复扩建
了
长庆寺。
至于
鲁迅与长庆寺
有什么关系呢?
鲁迅说过:
“
我生在周氏是长男
,
“
物以希为贵
”
,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
”
这个和尚师父,就是当时长庆寺的住持龙祖,鲁迅叫他
“
龙师父
”
。龙师父给鲁迅取法名叫
“
长根
”
,鲁迅在《
我的第一个师父
》中称作
“
长庚
”
。按绍兴音读法,
“
根
”、“
庚
”
同音,两者均有祈福增寿的意思。龙师傅还给鲁迅一块铸有
“
三宝弟子
法名长根
”
字样的银八卦,一件用各色橄榄形小绸片缝缀而成的
“
百家衣
”
,以及一条称为
“
牛绳
”
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挂着或穿着这些东西可以避邪,小孩既能免遭意外,又能长命富贵。
这些
住持龙师傅送给鲁迅的百衲衣
、
缁衣
、
八卦镜,
被
鲁迅纪念
馆收藏和
展出。
转完长庆寺,我们行走在鲁迅故里历史街区,没走多长时间便到了位于周家新台门东侧的绍兴黄酒馆。这是一座坐北朝南,青瓦粉墙,二进三厅的典型清末民初绍兴台门建筑。门额上悬有一块匾额,上面书有
“绍兴黄酒馆”五个大字,门两边楹联上书有“刘伶借问谁家好,李日还言此处佳”。大门的旁边耸立一块碑,上面书有“天下黄酒源绍兴”七个大字。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家的黄酒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墙,类似于北方的照壁。墙上书有黄酒的简介和一副写有“一冬一酿顺应自然,手工酿造传承古法”的楹联,上面还绘有图文并茂的古法酿酒术,看出这醇香老酒是从糯米开始,经十四道工序酿好酒,最后储藏。看完照壁的内容基本上对这家黄酒馆有个大概了解。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参观绍兴传统黄酒文化和品牌黄酒的展示。
走出绍兴黄酒馆,我们漫步在青石板铺垫的景观大道,沿街
两边都是粉墙黛瓦般的建筑,主要以旅游商店居多,
还有
卖
土
特产的
和
卖小吃的。这条街也是绍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了点安静,多了点喧嚣,还是相当不错的。
没走多长时间就到了
鲁迅故里景区入口处
,
只见街道旁边有一
家孔乙己土特产店,
其
招牌特色就是孔乙己茴香豆,还有各种典藏黄酒卖。随着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广泛传播,茴香豆这一绍兴特色小吃也
“
名满天下
”
,
“孔乙己”的商标
,
也是当今绍兴的
“香饽饽”,被人们争相注册。绍兴
的
孔乙己像、孔乙己店、孔乙己土特
产等等随处可见,
“孔乙己”
不仅
成为一个大红人
,
也是绍兴的一张名片。如果要是收版权费,鲁迅先生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文学家了,呵呵。在
孔乙己土特
产店的旁边有一人物情景雕塑,一位老人坐在竹靠椅,摇着蒲扇凝视着前面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托腮的小孩,老人的旁边还有一只卧着的小花猫。据说此处的雕像是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
看完
孔乙己土特产店
,
我们来到旁
边
的
乌篷船游船码头
,
从售票处看到游船分东西两线。
东线:三味书屋
→沈园
;
西线:三味书屋
→咸享
酒店→百草园
。
我们选择了东线,虽然距离比较短,主要是体验一下坐在乌篷船的感觉,呵呵。
我们买好票不用等待就上船
坐好,
此时
坐在后梢的船
老大
推开篷、摇起橹,船儿就在水中荡漾而去。
我觉得船老大要是戴上特有的
乌
毡帽,再穿上过去那种长衫大褂,就更有味道了,呵呵。
乌毡帽,是绍兴
“
三乌
”
的
有名特产
之一,即
“
乌毡帽,乌篷船,乌干菜
”
。绍兴乌毡帽
,
即
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
,
也是
传统
的
手工艺品
,
其特点是
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现畚斗形,冬经风雨夏遮阳,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
因
制作精细,牢固耐磨,厚实硬邦,湿之即干,经济实惠,为
绍兴
农民及各种工匠所乐于购用。
至于为什么
乌毡帽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开的。
而绍兴
乌篷船
,
是绍兴
独特
的
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
其特点是:
船身狭小,船体轻盈,
两头尖翘,犹如橄榄核,前后两个小船舱上覆盖着半圆形的
低矮船篷
,
船板上辅以
小凳
可坐可卧
,一般都是前面坐两人,隔着一篷还可坐两人
,
船老大坐在船尾
。
陆游先生就曾形容它
“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
”
。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
船老大
摇着古老的乌篷船,从一座座古朴的桥下悠悠穿过,
两岸人家
户户临水、家家枕河
,
古朴
的
江南
景色
如同一幅水墨山水画,在
我们的
眼前徐徐展开。
我还特意看了看船老大的划船姿势,他
坐在船身后艄,
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
两脚踏在桨柄末端,
两腿一伸一缩
的
蹬踏
,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
至于
航向是由
船老大
的手桨来控制
。乌篷船
在河
中
行
驶,在
“
吱呀
”
声中,
让人
感受到
“
船在水上飘,如在画中游
”
的惬意。
总体感觉,这个乌篷船是
行则轻快,泊则闲雅,
不仅
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
此时,船老大说到终点了,我们虽然意犹未尽,但也只能恋恋不舍的上岸,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尽兴,呵呵。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浙江记忆——游小桥流水人家的仓桥直街(下)
后一篇:
浙江记忆——这里是陆游题写的著名词牌《钗头凤》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