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看完震元堂,我们继续沿着青石板街道前行,没走多长时间来到东西向跨环山河的宝珠桥,原名为火珠桥。也称宏济桥、卧龙桥。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桥,是绍兴城内现存桥拱最高的七座七折边型单孔石拱桥,至今仍基本完好,2002年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从整座桥的建筑格局看,桥长约30米,桥宽约4米,桥拱高约5米,跨径8米。桥面用石板横竖铺设,长约4米,宽约3米,桥面西边有25级石台阶,东边为24级石台阶,桥面及台阶两侧置有高约50公分,厚约10公分的实体石栏。栏间有约80公分高的望柱,每边各为九根。在每根柱头上雕有覆莲,只是已风化严重。桥拱内有龙门石雕七块,中间一块最大,上有仙桃浮雕图案,两边六块有龙浮雕图案。文革期间,不知何人在石栏上刻上了“光明桥”三字,至今依然可见。不管怎么改名,当地人仍把此桥称之为宝珠桥。至于原名称为火珠桥为何又改为宝珠桥呢?据宋嘉泰《会稽志》载 :“火珠桥,在火珠山下。”清乾隆《绍兴府志》记有:“宏济桥,即火珠桥”。清嘉庆《山阴县志》云 :“本名火珠桥, 嘉靖时郡守南大吉名宝珠,知府汤绍恩重修,改今名。”此桥在明嘉靖十四年,汤绍恩任知府后进行过重修。这点可从宝珠桥西北侧桥台金刚墙上,镶嵌的石碑上看到,虽然字迹大部模糊,仍可辨认“嘉靖十四年重修”等字。我们站在桥上极目远眺,我发觉雁雨茶艺馆很有点江南韵味,要是我们端坐在临水窗户一隅,聆听着悠扬的丝竹,品茗淡淡的茶香,或者静静地欣赏旁边犹如弯月般的石拱桥,或者静静地看着河两岸垂柳浅吟低摇,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真实写照。偶尔看到乌篷船响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在静静的水面上留下恬淡的时光和丰盈的快乐,这就是江南水乡的浪漫。仓桥直街不仅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还是一座开放的历史博物馆,这里的古色古香建筑和那些青瓦灰墙、小桥流水,老台门、木格子、石板路、青石桥、黄酒馆、湿苔藓、乌篷船既是老街的标志,也是绍兴千年历史文化生活的缩影。街道上人不是很多,没有城市汽车的噪音,一切都安静极了。街上虽然有卖糕点的,烤梅干菜饼的,开面馆的,炸臭豆腐的,卖甘蔗的,基本都是街上的老居民在做着小本生意,但没有购货人流的吵闹和喧哗。河两岸的建筑多为清末民初式样,临水而筑,每家屋后都有一个小河埠,充满绍兴人的生活气息。河水顺着蜿蜒的河道流淌,水面上的乌篷船载着游客晃晃悠悠,斑驳的灰墙、随风飘舞的店幌,留存了老绍兴的原汁原味,仿佛历史在这里凝固。我突然想,既然来到了仓桥直街,为何不坐一坐鲁迅书中的乌篷船,徜徉在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中,体验一下小桥、流水、人家那种古朴情韵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