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67798531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浙江记忆——游小桥流水人家的仓桥直街(上)
(2022-07-27 09:28:23)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看完百鸟园,我们乘坐公交车来到绍兴鲁迅西路,然后步行至
位于越王城历史街区内
,
府山东侧
的
仓桥直街。这是一条绍兴最具传统特色的风情老街,其
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至今已有千年
。
仓桥
,
得名于街上的一座桥,而仓桥则得名于宋代的一座仓库
——便民仓,它是宋代绍兴府衙所设仓库中的一种,在当时作纳粮、储粮之用。
全长
1.5
公里
的老街区
,
主要
由河道、民居、
石板
街坊三部分组成
。
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筑
,
集中反映了绍兴的传统建筑特色与民情风俗。
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
水乡
风貌。
在享有
“东方威尼斯”美誉
的绍兴
古城内,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内河
18
条,有各式桥梁
168
座
。
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传统古老石板桥,平添
了
水城
的
氛围。
河道两侧,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为绍兴城内典型的
“
一河五街
”
格局
,
可以说是
“家家邻水,户户邻桥”
。
2001
年,
绍兴市政府
对老街、老宅按照
“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进行修缮,保留了水乡“原生态”,使之成为
以传统民居为主要内涵,
集居住、商业、旅游
为
于一体的历史街区。
2003
年,仓桥直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并称此老街是
“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
2017
年,
以古城风貌为特色
的
仓桥直街,
北起胜利西路,南达鲁迅西路,全长
2.2
公里
。
为让游人尽可能多地了解绍兴风情习俗
,
市政府把
宝珠桥至石门槛
这
段
850
米的街道
设为
步行街,
并在
街道两旁开设很多传统商店
、
餐馆
、
越艺馆、黄酒馆、戏剧馆与书画馆等
,
还有冯家老台门、钱家老台门、华家老台门等旅游展示点
。
这些沿街的店面和业态经过提升,已是古韵悠然。
我们从公交车站步行至
一座小石桥,站在桥上见河道两侧是用石块垒砌而成,上面所建的房屋看着有些破旧,但仍透出一丝古香古色的味道,紧邻河流的
“一石居”老店,这是一家经营传统绍兴本地家常菜的餐馆。从店面上看,装修风格比较古朴,里面的餐桌都是红色木制的,颇有年代感。我发现窗户上写了这样一段广告语:“人生快乐需饮酒,饮酒请到一石居。”呵呵,本想品尝一下这家老绍兴口味的菜肴,因用餐时间太早,只好放弃。
我们离开
“一石居”,沿着街道前行,没走多远来到
由鲁迅堂叔周仲翔于
清光绪
二十年
创建
的
咸亨酒店,
“
咸亨
”
二字出
自
于易经坤卦
“
品物咸亨
”
句
,
而
“
品物咸亨
”
意为
“
万物得以皆美
”
。咸亨的
“
咸
”
作都、皆解
,
“
亨
”
是通达、顺利之意。
“
咸亨
”
的含义指为生意兴隆、万事亨通、财源通达
。
遗憾的是
酒店苦撑了几年后
便
关门歇业
了。
1981
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
100
周年,
绍兴政府把
尘封的咸亨酒店
又
重新开业
,
目的是将
咸亨酒店独有的鲁迅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
与鲁迅故居、百草园
、三味书屋等文化遗迹
串联起来
,
成为游人
解读鲁迅原典的钥匙
。
“
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
”
,
这部鲁迅
先生
所写
小说
“
孔乙己
”
多次提及的酒馆
,
不仅
使咸亨酒店闻名中外
,
而且还
成为绍兴的旅游
“
名片
”
。
尽管
鲁迅笔下的
这家
酒乡绍兴最负盛名的百年老店
徒有虚名
,
但
咸亨酒店
已
深入人心,
从而使
酒店门前的
“
孔乙己
”
塑像成为游客争相合影的
“
明星
”
。
我站在那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孔乙己雕塑旁,对着酒馆的柜台喊去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不知谁在里面喊道“到账台看看,还挂着你孔乙己欠十九钱呢。”真是笑死人了,呵呵。
看完
咸亨酒店
,
我们沿着河边步道前行,没走多远来到位于仓桥直街西面与石门槛街交汇点的石门桥。这座近年全新复建的东西向单孔石拱桥,横跨环山河,因东面的石门槛这条街而得名。我们站在这座桥上,
映入眼帘的是
一幅水乡画卷。
从南到北的
环山河既是
民居后的河道,
也
是江南水乡的灵魂。
静静伸向远方
的
河两岸
老屋林立,错综有序的
白墙嵌有
精美的
花窗,
黑瓦屋檐下高悬的红灯笼
,
临水
的
斑驳窗棂
透出
岁月的痕迹
,
依河而建
的人
家
出门见水,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埠头,主妇每天的洗衣、洗菜、淘米
都
沿着
通到河边的石阶
来到
小埠头
。
如今
,
小埠头早已没有
了
主妇在河里洗衣淘米了,但是小埠头还是被保留着,见证曾经的年华。
粉墙玄瓦,倒映于水中,偶尔
会
有
来往
的
乌篷船划过,
或
停泊
在
埠头
上,
如果
河道
没有乌篷船,江南的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
因此
这些景色
共同营造出一种深邃静谧的意境。那舒缓的流水,弯弯的古桥,挂在茶楼和酒楼上的黄色旗幡,
体现出
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
看完江南水乡美景,我们过了石门桥来到石门槛与仓桥直街交叉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醒目的招牌,上面写有
“状元轩品酒馆”六个大字。这座紧邻石门桥小河的店铺,颇有一点水乡的味道。在我看来,无论是牌匾还是飘扬
的招牌旗,都
为粉墙黛瓦的
老屋
画面注入
了
生机。
在
这片老街区
实际上
有很多当地的小吃
、
小菜馆隐藏其中,
一些玩累了
的游客
就会
找一间小馆子,要几个绍兴菜,喝一点当地的黄酒。
我们自然也不列外的走
进去参访一下,老板给我们推荐的菜主要有绍氏三鲜、酥鱼、茴香豆、笋烧肉、手撕笋等,品饮的酒就是黄酒和
花雕酒
。
离开状元轩品酒馆,我们沿着石板街道行走在
幽然宁谧的小巷
,两侧错落有致的白色马头墙有些斑驳,显得有点沧桑感,但细细品味一下,
黑与白
这
两种本来很对立的颜色在这里却分外和谐
,
简简单单就勾勒出一副充满市井烟火的水墨画卷。
没有多远就到了始建于
1927
年的冯家台门。
所谓台门,是指平面规整,纵向展开的院落式组合的一个独立宅院,一般由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团地等组成。
据
绍兴
当地人说
,凡是房屋
建造的
比较
“
阔气一点
”
,都可以称作台门
,
最初是对有一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家住宅的尊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只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封闭独立的住宅庭院,绍兴当地人都称之为台门。
在
仓桥直街一带拥有各式台门达
43
个,对于一些被列为市文保点的台门,绍兴都按照原样要求进行了修复,以再现历史文化底蕴。
这座
现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的老民居,既是
一处民国时期的传统院落
,
也是典型的台门建筑,
整座台门
建筑布局为坐东朝西,为二进五开间院落。
沿街
的
石库门,包
着
铁皮并布满铁钉
的
大门,从首道门到内院要经过前门厅、中门厅、仪门三道。前门厅两侧放置石凳,二道门共有四扇、中间两扇装有铜门环,
门楣
上方
悬有
红木匾额
,
上面镌刻有
“
颐庐
”
二字,边门供家人平时出入,第三道仪门上方刻砖雕。一进靠街五间楼房供客人居住,二进五间供主人居住,左右两侧以厢房相接,后院左右对称各三间矮房,中间布花池,两侧各一口水井
,
整个院落可算是仓桥直街中段最典型的台门
建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
镂空石雕花窗,精美木质沿廊,青石板铺就的
院落,无不
体现出绍兴传统老民居的韵味,
一切都显得那么
普通
、
平静
、
祥和
。
参观完
冯家台门
才知道,
冯家台门
曾
在
2001
年进行过一次保护性修缮,
2003
年陈道明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冬至》
来到
台门内的门厅、厢房和后院花坛分别取景
。
照理说,作为著名影视剧的外景拍摄
点
,
应该
对冯家台门
声誉有
不小的提升。但
我发现
台门内的布置和摆设,已很难再看到《冬至》取景时的踪迹
。
如今,
只有像我们这些
外地游客
才
进
入
台门了解一下
其
历史和文化。据了解,自
2003
年拍摄电视剧《冬至》以后,冯家台门
再
没有进行后续开发,也没有作为景点纳入仓桥直
街
的整体开发。
离开冯家台门,我们继续沿着青石板街道前行,街道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黄酒馆,其中不泛一些老字号。说起
绍兴黄酒
,
可谓是
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时的《吕氏春秋》记载起,历史文献中绍兴酒的芳名屡有出现。尤其是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对绍兴酒的历史演变,品种和优良品质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使
当时
的
绍兴酒风靡全国,在酒类中独树一帜。绍兴酒之所以闻名于海内外,主要在于其优良的品质。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赞美:
“
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
”
《调鼎集》中把绍兴酒与其他地方酒相比认为:
“
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体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
。
”
并对绍兴酒的品质作了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第一的概括。这说明绍兴酒的色香味格四个方面已在酒类中独领风骚。绍兴酒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在越王勾践之时。《吴越春秋》记,公元前
492
年,越王勾践为吴国所败,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奴仆,当群臣们送勾践到浙江边上时临水祖道,大夫种前为祝,在送别中有:
“
臣请荐脯,行酒二觞。
”
当勾践仰天太息,举杯垂涕,默无所言时,文种再次敬酒
“
觞酒暨升,请称万岁
”
。这似乎是第一次在古籍中正式提到绍兴酒。
当我们移步至一家
古越龙山
开的黄酒馆时,想着古越龙山是绍兴黄酒中最知名的品牌,便走进这座
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的明清台门建筑,前后共有两进三厅
的酒馆
。在古色古香的台门里看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黄酒精品
,
古越龙山三大高端产品
——
国酿
1959
、好酒不上头、青花醉,以及古越龙山中央酒库的手工冬酿原酒,在这里
都
有展陈。馆内还有女儿红、会稽山、塔牌、梁祝等各种品牌黄酒。
行走在
古韵流溢的
酒馆
,
欣赏
美丽的黄酒展示
,
犹如在看一道靓丽的
画卷。
我们来到
古朴、清雅
、
古色古香
的大厅
,
坐在圆石墩上,从圆石桌上端起老板提供的黄
酒
,
一杯下肚,顿觉
酒香弥漫,令人心怡。
品完美酒,购买了心仪的黄酒,继续沿街而行。没走多远便到了始创于
清乾隆十七年
的
震元堂
。
只见青砖垒砌的墙面中间有一石门框,门楣上方有一砖匾额,上面镌刻有
“震元堂”三个金色大字,在匾额的上方青砖墙面上还写有“震元堂老药店”六个金色大字。在门的两侧有砖楹联,右面镌刻有“
震生则万物具备
”,左面镌刻有“
元善乃众美所归
”。这幅楹联和另一幅“
震本位乎东独含生气,元乃善之本长夙人心
”
楹联,
为
杭州叶种德堂药店
所
赠
,
正好道出了震元堂店名的由来。
这座
历史之久乃绍兴诸店之魁
的药店
,相传创始人杜景湘
(
慈溪杜家桥人
)
原在水澄桥摆药摊起家,因经营有方,信誉卓然,遂得以创下震元堂坚实的基业
。
至于
震元堂
店名的
“
震元
”
二字出
典于
《周易》
,
系
店主
杜景湘向阴阳先生占卜而得。
“
震
”
为八卦中的震卦,五行属木,方位在东,天时为雷,含生气、主利于经营山林商品;
“
元
”
出自《周易》卦辞、艾辞之
“
元亨利贞
”
,含义为善、为仁,字义上也可解作
“
首位
”
、
“
第一
”
。震元堂在早期就十分讲究商业信誉,民间最具口碑的是其经营上的
“
松鹤为记
”
。当时,凡是震元堂出售的商品,其包装上都盖有松鹤为记的店记章。其意义有三:一是品质保证;二是当顾客对商品质量存在疑问时,可以凭这个为记的松鹤图案到商店进行无条件退货;三是谨祝顾客长寿延年。早期的震元堂,经营特色货真价实,真不二价。旧社会绍兴城内数十家大小药店无不挂上
“
朔望九扣、逐日九五
”
的牌子,而震元堂却不折不扣,缺一不卖,素以
“
金字招牌
”
相称。这是基于:震元堂前店后场式的丸散配料务求其真,如配制竹沥达痰丸所用的淡竹沥,必上山采伐真淡竹吊取竹沥油;药材选用上
“
挑头面货
”
,讲究道地,非优不用
。
对饮片的净选、浸泛、炒炙、煅制、研磨及接方、调配、发药都循有一整套严格的堂训与店纪,做到
“
有方皆法古
”
。震元堂的管理也很讲究文化
,
如中药材的加工切制,在管理上分
“
必、有、我、师、业、精、于、勤
”
八个代号。
“
必
”
为头刀,
“
有
”
为二刀,依次排下去,一号一个刀手,划定品种,分共负责,各司其职。同时,八个代号字组合在一起又具有完整的意义,对于员工是一种提醒与激励。
正是这样的管理文化,这文化的提醒和激励,铸就了震元堂
“
槟榔一百二十八片、附子飞上天
”
这独一无二的精湛刀艺。
迄今
,
震元堂已有
250
年的历史,其历来营业鼎盛,久而不衰,被
当地人赞誉
为
“
店运昌隆三百载,誉满江南数一家
”
。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浙江记忆——游览会稽山下的百鸟园
后一篇:
浙江记忆——游小桥流水人家的仓桥直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