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67798531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下)
(2022-07-15 08:24:38)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2010
年
5
月
13
日清晨,我们走出宾馆来到龙湾的海边沙滩漫步,本想去南天门看看,由于时间太早怕还没开门,只能站在沙滩上向南天门所处的南山方向远眺。
南
山
孤悬入海,处于普陀山最南端,与本岛一水相隔,
中间
架有
一座
石桥,
因
桥身似龙,
故取
名
为
环龙桥。
再往左边眺望,可见林木葱郁,势随峰起,气脉顺畅的双峰山,南海观音立像就耸立在这座山南端观音跳山岗上。
我们离开龙湾海滩,沿着一条山道向短姑道头方向前行,没走几分钟来到一座湖旁,经湖中的曲桥就到了短姑码头。
历史上
,
这里
是善男信女乘舟跨海,同登净土,到普陀名山朝拜观音大士的登岸码头
。
只见旁边
的人行道上有很多塑像,
在这些塑像中
我最喜欢
的是
童子拜观音。
再往前走
一座安静的寺院
映入眼帘
,
从大门的门额上看到,这座寺院
叫慈云禅院,也
称
慈云庵,名字取
“
慈云法雨,佛日增辉
”
的意思。慈云庵主殿就是圆通宝殿,殿额题
有
已故方丈妙善所书
“
海月潮音
”
。殿中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像,脸若满月,慈容祥和,左侧侍立善财,天真活泼,右边侍立龙女,秀美可爱。
慈云禅院比起
普陀山其他
几个大寺,人少清幽。
看完
慈云禅院
,
移步至
一
座
“
回澜亭
”
的
亭子
前
,
此亭既
是海天佛国历史上的正山门,
也
是游人与信众游览朝拜佛国的必经之地。亭中有一块石碑,碑文是
西藏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用汉藏两种文辽撰写。
穿过
“
回澜亭
”
就是
濒海而立
的
海岸牌坊,
这
座雄伟的
建筑,
飞檐翘角,翠瓦琉璃,雕梁画栋,气势不凡,是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据史料记载,普陀山海岸牌坊始建于清雍正九年,迄今已有
290
年历史。其最初为一座简易的木制华表,上有题额
“
海天二梵
”
四个大字
。后经修葺,华表前额题
“
慈航普渡
”
,后额题
“
福海无涯
”。
到了
民国八年,
重新修建了
高约
9
米、宽
8
米
的
三门四柱
“
海岸牌坊
”
,修葺一新后的牌坊琉顶翠瓦,重檐挑角,檐下绘有精致的花纹图案,濒海矗立,蔚为壮观。牌坊正面朝海一面的坊上
镌
有五重匾额
,
分别是
云南大理王人文题书的
“
南海圣境
”
,徐世昌题书的
“
同登彼岸
”
,冯国璋题书的
“
宝筏迷津
”
和黎元洪题书的
“
金绳觉路
”
等题额;
这
座海岸牌坊
虽
历经百年沧桑,
但
基本完好,檐间雕镂各色图案
。
牌坊
正面中柱和边柱分别有印光大师撰拟、北京大兴冯恕题书的楹联:
“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
圣迹著迦山,万国生灵皆乐育;佛光腾海岛,千年潮汐静波涛
”
,
“
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
”
,
“
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
”
后来的
十年浩劫
使
牌坊受损
,
今天我们看到的牌坊正面的这些题额和楹联
,
其实已经不再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名人所书,而是改革开放后
,
由我国书法泰斗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的嫡传弟子,著名书法家杨永龙先生重书的
。
现在看到的
“
短姑圣迹
”
四字,
是在
修复
牌坊时
发现原来的字
被
水泥封上的,为了还其本来面目,就把水泥挖掉,现出了
“
短姑古迹
”
字样。时光荏苒,海岸牌坊像一位饱经历史沧桑的老人,经历百年岁月,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莲花洋畔
,
面对每天如潮的人流。
在牌坊右侧礁石上立有一个
铜制
人像,双手合十朝普陀山礼佛,这便是传说中的
短姑道头,也称
“
短姑圣迹
”、“
短姑古迹
”
一景。
在短姑前面的岩石石面上竖镌刻有横向的
“慈航普渡”四个大字、竖向的“道义同皈”四个大字。在短姑立像的后面,是
旧时
的
海滩,
在宽
十余米,长百来米
的
滩上
,
有几块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
,
相互
错列的岩石,
每块
岩石
的
石
面
上
都镌刻
有
“
短姑古迹
”
、
“
同登觉岸
”
、
“
乐土
”
等
14
款题刻,
这些石刻
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
在
古时候
,
短姑道头
是一座码头,当大
船到
了
短姑道头边靠不了岸,
货物、香客、人员上岛
需要用小舢板摆渡
,
又因
潮落潮涨,
使
往来
的小
船靠岸
也不方便。到了
清光绪三十一年,普陀山二位高僧,
通过
募资
在码头
用巨石垒成长达
11
米、宽
8
米的石条道头。
据说,
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
现在还有岸堤留存
。
为什么这里被称为短姑道头呢?
相传
,
古时候
有姑嫂两人
为了
发愿礼佛,
摇着小船
渡莲洋朝山进香
。
可
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
“
天癸
”
(月事)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嫂
子
短(埋怨)
小姑
无福朝圣,
嘱咐小姑
留
在
船
上等她
,
便
独自进山拜佛去了。不料时近晌午,潮水大涨
将
小
船
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腹中空空,饥肠难耐。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
然后
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
的船上
,
对小姑
说是她嫂
子
托其捎来
的
,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
待
嫂
子
进香归来后,小姑问及前事,嫂
子
愕然不知,忽然
想
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
菩萨
衣裙湿
了
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
。
嫂子
自惭
与观音菩萨
无缘,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
菩萨
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码头
埋怨过小
姑,
人们便把
姑嫂
停船
处称作
“
短姑道头
”
。
又因
道头旁时常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菩萨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后人称此道头为
“
短姑圣迹
”
。
由于早晨进山朝拜的香客和游人很少,短姑铜像和周围显得更加肃穆和恬静,恍惚之间传说和现实有些让我分不清楚了。
看完
“
短姑圣迹
”
再往前走便是
“
普陀圣境
”
的
山门
,
过了山门在
广场上
的一角可看到一块不大的石头,石面上镌刻有
“
海天佛国
”
的题词,
这个人走哪儿都爱留下手书,呵呵。看完这个
“景点”,
普陀山朝拜之旅
也就
结束
了
,虽然没有
只看了一个大寺且没有
完全走完
景区
,
我想只要
人到
了
心
也就
到
了
,
不留遗憾,
足矣!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后一篇:
浙江记忆——走马观花逛蒋氏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