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漂泊一生1991
漂泊一生199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89
  • 关注人气:8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2022-07-13 08:44:06)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我们到了沈家门码头,下了船直奔售票大厅,购买了去普陀山的船票。没等多长时间就开始登船,快艇大约行驶十几分钟就到了普陀山码头。下船后,沿着码头的廊桥前往售票大厅,准备购买普陀山的门票。在买票期间,我看了一下普陀山简介,了解到: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的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的杭州湾南缘一个小岛,因其地形呈菱形状,形似苍龙卧海,与沈家门、朱家尖隔海相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被道家视为修炼的宝地。相传,到了唐代,普陀山成为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如今,普陀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买完门票,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走进海天佛国,开启这次的朝圣之旅。步行几分钟来到位于迎宾广场东侧的普陀山大门。过去,因佛教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大多建于山林之中,进入寺院的大门被称之为山门。因其形状如阙并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古往今来,佛界与世俗间的山门,是僧侣迎来送往的界限。为何要有三个门,从佛教的认知上说,就是含有智慧、慈悲、方便的意思,象征着“三解脱之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或者表示信、解、行的三个修行阶段。不过,从形式上来说,并非有三个门才称“三门”,就是只有一个门,也可称为“三门”。眼前这座杏黄色拱形洞的山门,为筒瓦盖顶,飞檐翘角,斗拱承托式建筑。整体建筑高7.5米,宽18.5米,进深6.7米。在正面中间拱形门洞的上方悬有一匾额,上面书有“普陀圣境”,这四个大字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之手。中间门洞的背面也悬挂一块匾额,上面书有“观音道场”四个大字。来到普陀山朝拜进香,或游览普陀圣境,只要步入此门,就算进入“海天佛国”了。据说,每到有法会时,普陀山的主持法师在“普陀圣境”和“观音道场”匾额下起香,郑重拜下此次朝山第一拜,而后随行的法师、杭州各寺院法师、居士相继俯身朝拜,此仪式标志着普陀山朝拜正式开始。随后,众法师带领朝山队伍逶迤百余米,沿着普陀朝山古道三步一拜,经白华碑岭、三圣堂、直至普济寺。通过主持法师以率众虔诚朝礼菩萨道场的言传身教,向大众展现了当代佛弟子知行一如的虔诚品质,也通过朝山这一佛教传统修学形式,直指佛教教育的根本,即:戒、定、慧三学。以平日佛法熏习的内在积累,在朝山的三步一拜中深切实践,以朝山时的柔软心、惭愧心、大愿心等熄灭高傲心、残酷心、愚痴心等,由浅入深的了解佛法之根本,以此培养善根成熟。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我们穿过山门进入景区,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沿着朝山这条干净的环形山路前行,虽然朝山礼佛的山路有好几公里,但能感受到朝觐路上的清静。山路的两侧布满青翠的树木,山脚下鳞次栉比的宾馆、饭店、商店错落有致,充满着商业化的气息。我们无暇欣赏和顾及这些景色、建筑,继续虔诚专注在朝礼菩萨道场的路上,大约走了40多分钟,看见路右边有一面高约3米,由7块石板拼接而成的巨璧,上面镌刻有“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每字约有2米见方,苍劲有力。这面普陀山菩萨墙,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在巨璧的后面有百年老树拥扑,虬枝横逸。据佛家说,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故被称为观世音;又因观音菩萨智慧无比,圆通无碍,故被称为“观自在”。至于观自在菩萨是什么意思,查了百度才知道:观自在是观音菩萨的别名,意思是当你能观照自己,认识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观”,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们明见了佛性,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自”,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们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认识它,真实不疑了,这就是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见到性后不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看完解释,一头雾水,呵呵。我觉得,人这一生是触摸不到未来的,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无需精心处世,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活好每一天,这就是对生活的领悟。在“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的右侧镌刻有《华严经》颂偈,左侧镌刻有“般若婆罗蜜多心经”。墙旁还刻有《心经》,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看完“观自在菩萨”墙,前行不远就到了位于海印池东面,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的永寿桥(也称莲花桥),是明朝大太监张髓督造普济寺扩建工程时建造的。在这座古朴典雅的单孔石拱桥上,两侧的石栏柱头雕刻有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的石狮子,不愧为雕刻中的珍品。桥下面就是始建于明代的海印池。“海印”,是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印池原名为“放生池”,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入莲花(荷花),故又称“莲花池”。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因池水为山泉所积,故清莹如玉。每年六月莲花盛开,池中荷叶田田,莲花婷婷,荷香袭人,加上池中树影、亭影、桥影倒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使海印池的景色更加迷人。夏夜入静,在此处休息玩赏,凭栏临风,清香扑鼻,顿觉暑气全消,池中银花伴月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后来,人们把池中银花伴月影的景色称之为“莲池夜月”,构成了普陀山十二景之一。我们所说的荷花,在佛家里则被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教称极乐世界为“莲邦”,以为彼土之众总以莲花为所居。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烦恼所困扰,而没有焕发出自己的佛性,因而还陷在生死烦恼的污泥之中。莲花则“出污泥而不染,澄清而莲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观世音菩萨是普渡众生往生莲邦的“莲花部主”,所以,观世音菩萨道场内的海印池就更是佛教信众的必游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在观赏莲池景观时,也都把观景和对佛之所悟融合起来。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我们站在桥上眺望,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海印池东面的多宝塔映入眼帘。由于游人、香客太多,我们放弃到多宝塔一游,就在远处看看就行了。这时,正好有一旅游团经过,导游指着多宝塔正在给游客讲解,我顺便旁听一下,大体了解到:这座始建于元朝元统二年因取自《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而定名多宝塔又因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此塔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多宝塔也称太子塔,并在塔旁建造了一座太子塔院。普陀山三宝之一的“多宝佛塔”32四面五层,有台无檐,建筑材料用太湖美石砌成。上身三层四面各镂古佛一尊,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每层挑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底层基座平台较宽,台面栏柱刻有神狮及莲花,四周栏下雕有龙首20个,张口作吐水状,造形生动。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极具元代建筑风格。塔下基座高大,围绕栏杆,雕刻佛、菩萨和供养人像,并饰螭首,形象生动。其上还有基座和须弥座。塔身三重,底层用四根蟠龙石柱。塔壁雕出佛龛和佛像,木兼柱上刻题记。塔顶作宝箧印经塔的形状,四角出山花蕉叶。塔刹呈仰莲宝瓶。多宝塔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至今的最古老建筑物,它与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宫惟一存世的宫殿建筑九龙殿、杨枝庵中根据初唐著名大画家阎立本绘的观音画像刻成的杨枝观音碑和佛顶山上稀世物种鹅耳枥树,合称为“普陀四宝”。现存的元代建筑艺术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座元代石塔。2006年多宝塔作为元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往普济禅寺山门,需经过海印莲池上的三座石桥,即西边的长堍桥(也称瑶池桥),中间的平桥,还是就是我们脚下的永寿桥。据说,直通西山们的长堍桥,是供平民百姓通行的;直通正山门的平桥,只有皇帝才能走;脚下直通东山门的永寿桥,是供文武大臣通行的。现在前往普济禅寺山门,一般都是按照东进西出的路线。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我们走过永寿桥,来到了普济寺山门前,这时正好有个旅游团过来,我看见导游正在讲解,赶紧过去蹭天。导游说: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普济寺,又名前寺”。始建于宋元丰年间的普济寺距今约1000多年历史不仅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也是全国重点寺院,历代全山方丈均住锡于此寺院规模宏大,与法雨寺、慧济寺称为普陀山的三大禅寺因这里既是观音修炼成佛的地方是供奉观音的主刹,所以香客云集,烟云缭绕。由于普济寺地处半山腰,周围青松凝碧,万花吐丹,鸟语啁啾,环境幽静,步履其中,确有踏入仙源之感。在参天古木的遮掩下,庞大的庙宇群如天上云雾缥缈中的宫阙一般隐隐约约,遮遮掩掩,极尽诱人之魅力。据说,普济禅寺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改名为“五台圆光寺”,到了宋神宗年将其改名为“宝陀观音寺”,专供观音菩萨,香火始盛。到南宋嘉定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明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实行海禁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至明孝宗弘治元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间,普陀山的寺庙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神宗万历三十三年朝廷拨款并派太监张千重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由于寺庙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使普济寺成为当时江南规模最大的寺院。清康熙荷兰侵略者入侵普陀,寺院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海疆平息后,康熙下旨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庙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抗日战争后,寺院萧条败落;十年动乱中,殿宇佛像尽毁,僧侣被遣散。1979国家开始重视名山修复,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全面修复普济禅寺原貌,重筑了毗卢观音等佛像和楼阁,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从此每日来普济寺进香的善男信女和寻胜探幽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目前,寺院规模宏大,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之称,全寺殿堂六进,殿阁堂庑200余间,自南向北贯穿在一条中轴线1983年,普济禅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普济禅寺的山门,这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线从山门的建筑形式上看,一般分为牌坊式和殿堂式二种。殿堂式建筑多为单檐歇山式,如规模较小的寺院会将山门与天王殿合一;大丛林道场则多为牌坊式,其山门一般独立于外;规模更大的寺院甚至有“三进三重门”,即头道、二道、三道山门,由此可见这座寺院的宏伟。眼前这面宽五间,重檐歇山的三座“山门殿”或“三门殿”,分别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也统称为“三门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通常情况下,正山门不同于别的寺院,其几扇门长年累月是关闭的,原因是:清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来游普陀山,到普陀山已是夜深,见山门紧闭,于是让小和尚报告说京城来了个万老爷,要求打开寺门。小和尚报告方丈说有人要入寺,却忘了京城二字。方丈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寺门是不会开的,除非是天王老子来了。这个粗心的小和尚没有听完最后一句就跑了出来,转告说寺门不开,请走侧门。无奈,这个天王老子只好走了侧门。乾隆一气之下,回朝后下旨此门永不能开。普济禅寺主持后来听说果然是皇帝老子来过,便苦苦恳求,乾隆顾及自己的金口玉牙,便取折中之法,封此正山门只有在观音生日那天能开。谁知观音生日每60年一次,这正山门也就只有每60年开一次了。这种惯例延续至今。据说现在只有重量级领导、外宾来访,以及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第一次进门才打开。至于来往的僧人、游人、香客,均从东山门出入,僧人圆寂后由西山门出寺。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我们现在从东山门进入到殿内,见殿内两侧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两大金刚力士像,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被称为“密迹金刚”。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的是,左边塑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边塑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有人称此像为哼哈二将,其实在佛教经典中是没有这种名称。出了东山门往北走就进入各种殿堂分布院内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边的钟鼓楼。东侧为钟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内悬有一口铸造于清嘉庆十二年的大铜钟;西侧为鼓楼,建筑形式同钟楼。每天清晨寺庙要撞钟,傍晚敲鼓,召集众僧参加佛事活动,这就是古代诗文中常说的“晨钟暮鼓”。看完周鼓楼,我们沿着中轴线来到天王殿也称弥勒殿。这座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式的大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进门见殿中间供奉一尊面朝南光首、笑脸、袒胸、盘坐,一手拿只布袋(据说这只布袋能将世人一切苦难装入),身穿金色袈裟大肚弥勒菩萨塑像,也称天冠弥勒在弥勒菩萨塑像的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慈颜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下联是“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意思是:以劝人们慈悲大度为怀,用乐观态度对待风雨变幻的生活。其实,弥勒菩萨字叫阿逸多,南天竺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国汉族的寺庙供奉的弥勒像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传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世人便在寺庙内建塑像供奉。据说,早在五代时浙江奉化有一身材肥胖,眉皱腹大僧人常携布袋,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因行乞中能示人吉凶,预知时雨教化群众,从而颇受群众信仰,在他预感到即将圆寂时,他来到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临终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从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弥勒菩萨后面供奉着一尊面向北昂然挺立,手持宝杵的韦陀菩萨塑像,也称护法神。据说,韦陀菩萨是神将之首,属于佛教护法天神,二十四诸天之一,他西三洲巡游(北洲无出家人),守护伽蓝,护助诸出家人。殿内东西两侧供奉着东、南、西、北四大天王彩色塑像。手持琵琶的是东方天王提多罗咤(意为持国——即能护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护东方弗提婆东胜神)洲人民手中持剑的是南方天王毗琉璃(意为增长,能使他人善根增长),护南阎浮提(南赡部)洲人民手中缠绕一龙的是西方天王毗留博(意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护西瞿耶尼(西牛贺)洲人民右手持伞的是北方天王毗沙门(意为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护北郁单越(北俱芦)洲人民。天王殿因有了这四大天王而得名。其实,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中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所以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后来世俗把“四大天王”称之为“四大金刚”,在佛教里并无此说法,金刚和天王是不能混淆的。走出天王殿,见院落内植有八株枝茂盖庭,气势蓬勃,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香樟树,树干的直径大约在0.8-2米,这些香樟树令普济禅寺显得更加雄伟、庄严、古朴。其实,在普陀山古树中最多的就是香樟树,仅普济寺前的五棵香樟树,树龄都在250年以上,被人们称之为普陀山的“五老樟”。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看完香樟树,我们移步至大圆通殿前,只见殿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普陀山正是因为有了观音菩萨则名闻天下,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香客前来朝拜。这座普济禅寺的主殿,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因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而得名。整座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因大殿可容数千人,故有“活大殿”之称。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4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冬月吉旦”等字样。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的毗卢观音菩萨塑像,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姿形端重,神态自若,妙相庄严,观照自若。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端坐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这种以男女老少、圣凡人神诸像,栩栩如生,各具鲜明的个性塑法,是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殿里香客云集,烟云缭绕。那些善男信女拜跪在观音面前,神情凝重,虔诚而敬畏,人人头顶三炷香,虔诚参拜,各祷所愿。芸芸众生的内心里,大凡都需要神灵的佑护吧。主殿两旁建有配殿。东首文殊殿,供奉应化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首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各塑9尊共18尊罗汉。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绕过大圆通殿移步至法堂。这座面宽5间,重檐歇山的二层大殿,楼下设为法堂,楼上设为藏经楼,收藏着万卷经书。法堂两侧各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普济禅寺这样布局排列,可以说把中国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宾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国”的普陀山主佛观音菩萨显得更为突出。在配殿两侧的建筑,东首是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来僧人、接洽佛事之处,西首也是客房。后殿立有功德碑,是供募化资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用的。方丈殿。5开间,殿内陈设清净,简朴大方。殿东首为库房,殿西现为普陀山佛教协会办公室。功德殿在寺最后,是佛教信徒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设斋堂、僧舍等。普济寺内还有龙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为煮云雾佛茶的上品泉水。过去在附近设有茶室,招待香客,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静室茶烟”的所在地。普济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动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动在此举行。看完普济禅寺,我们走出东山门,直接来到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的平桥,沿着平阔的桥面前行至中间的湖心亭,此亭可供游人憩坐,这座亭顶黄琉璃瓦、亭墙蛋黄色的亭子因有八个角,被称之为八角亭。说起八角亭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形式之一。其主要寓意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八个角有八面来风、八方来仪,八面通八风之意,同时又因形似八卦而与中国易经文化相呼应,八角象征着祥瑞之意。二是八角亭在官方也有一定的寓意,本身的形制也与官帽很像。八角亭虽然有八个角,但仍有一个中轴,以中轴为核心来进行布局,有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三是从八个角点连线看,实际就是一个圆。中国人做人讲究内方外圆,八面玲珑,处事外圆,就能不招人怨恨,遇到的麻烦就少;内方,就能遵从原则,秉持理想,坚守道义,不忘初心。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做到幸福圆满。我们不要以为八面玲珑就一定是个贬义词,玲珑的本意就是指建筑或艺术品精致巧妙。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人,能够内方外圆,周到地应付各个方面不好么?说到八角亭的亭顶,据说是按照佛祖释迦牟尼的金纱台帽“卡钟罕”的式样而行修建的。“卡钟罕”是释迦牟尼成佛时,其养母氻巴札巴蒂果扎用金纱精心制作而成。所谓万法宗,这一说法,又为八角亭增添了一种神秘感、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加持力。另外,此亭的描绘、雕刻、榫卯,漆彩等技艺也是精美绝伦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再往桥南移步几米,就到了始建于清雍正九年御碑亭,这座坐北朝南的建筑,为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式。进入错彩镂金,造型独特的亭内,见中间竖有大气磅礴的汉白玉御碑一尊,上面镌刻雍正帝所书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碑文,书法遒劲刚健。碑额上浮雕三条栩栩如生的龙,正中顶部一条苍龙盘踞,二目圆睁凝视前方,鳞角五官清晰可辨,形象生动,肃穆威严。龙首下方阴刻篆书“御制”二字,。两侧各雕刻一条小龙,均呈侧身盘旋状,对称分布,龙口微开,侧目向上仰视,拱卫正上方巨龙,都是跟皇帝搭界的物品标配。龙身下方雕刻如意云纹加以衬托。整体看,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碑极名贵。站在此处回望平桥,御碑亭、八角亭和普济寺形成的中轴线将海印池一分为二,隔为东西二池,池西就是长堍拱桥,此桥四隅镂有龙首,据说逢雨时,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飘渺空灵。池东就是我们走过的永寿拱桥。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过了御碑亭,映入眼帘的黄色的影壁墙,上面书“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这是佛教用语,可以分南无和观世音菩萨来解读南无应该读作:n 梵语的音译。梵语或印地语中为:赞美、赞颂的意思,宗教引申意义为:皈依。“南无观世音菩萨”大意就是赞美、赞颂观世音菩萨皈依观世音菩萨。宗教用语中,表示发自内心赞美诸佛菩萨,由此代表信仰的誓言是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的话看完这几个字,沿着影壁前的马路往东走不远就到了多宝塔,不知何原因塔院的大门紧闭,看来我们无缘近观多宝塔的尊颜了。没办法,只好沿着绿荫步道前行途中会遇见几座禅林寺院,黄墙院掩映在四季常青的樟树下,显得海天佛国独有的清幽静谧虽然沿路游人很多,我的内心努力在这喧嚣的环境中寻觅一种纯净的平和。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我们沿着景区步道前行,过了紫竹林沿香道路南行,紫竹广植,松柏散布,香道依山势而筑,行人临海而行,渐入妙境。行至叉路口处,见路边块高的石碑,为香客、人指示南海观音和观音跳景点之路。再行百余步就到了依悬崖而建西方净苑山门,这座古朴的山额题西方净苑四个大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西方净苑朝拜,而是直接前往坐落在海边的观音跳海石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普陀山龙湾岗东南濒海处观音跳景点此景点是观音跳海石西方净苑,也称西方庵组成,与洛迦名山隔海相望。我们扶着石围栏顺着曲折的石阶梯拾级而下,下到底就到坐落在海边的观音跳海石只见这块高约2米的巨大、扁平倾斜岩石在海边临风而卧,感觉有点俗坠且止。在岩石顶部有一长约42厘米,宽约15厘米,深陷石面,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清晰可见。由此可见,观音菩萨在跳海时是踩在石面上用力起跳的姿势尽显无余。在石壁上还观音跳灵异古迹到此心善等题刻。最边上还镌刻一首诗来赞誉:观音大士闻思修,洛迦成道驾慈舟。庆云堆里现示迹,万古千秋永存留。这时,导游领着旅游团边走边说的来到观音跳海石旁,我赶紧凑过去听听,听到普陀山“观音跳”名字的由来:相传此石为观音菩萨初开普陀山之弘法圣地,从洛迦山一跃而至时的借力之石;又说此石是菩萨眺望大海,反观自身,修证圆通时所踏之石,故又名观音眺海石站在此石旁,能看见菩萨足印沉陷石面,因其非常特殊为信徒来普陀山必朝观音圣迹之一。旅游团走了,我们站在观音跳海巨石极目四望,只见附近洛迦遥遥,普陀叠嶂海映白云游,舟行天地间,真是风光旖旎,令人赏心悦目。不远处的西方净苑梵呗不绝实乃清修之佳所。据了解,凡来普陀山朝胜的信徒必拜观音跳石,除了此石顶上有观音菩萨的足迹,使每一个至诚朝拜者都可以与观音菩萨感应道交,使自己能够获得神秘的加持力,如同释迦牟尼佛的千辐轮足印具有超凡而神秘的加持力一样。我相信这石上的足印凹痕,不仅留有观音菩萨的气息和力量,还有她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品格。从这点看:观音跳,当为朝拜之圣地。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看完观音眺海石我们前往坐落在双峰山南端观音跳山上的南海观音景点,朝拜南海观音这尊“海天佛国”的标志性景观。大约走了十分钟来到南海观音大门,再往前行不远就到了位于南海观音广场前的石雕牌坊。这座气势雄伟的花岗岩石牌坊四柱三门样式,中间横梁上有浮雕二龙戏珠,门柱上镌刻有佛家楹联牌坊两边各有一座耸立的石雕龙柱。看完牌坊,我们拾级而上来到南海观音脚下的礼佛广场是普陀山最大的朝礼集会平台因广场十分宽广,可容下很多游客、信徒、居士瞻仰南海观音故被称为万人广场。广场的最南端代表“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石塑像,与广场东面六合铜钟寓意大致相同。广场正中耸立着高达33米的南海观音其中佛像高18米,莲花台2米,立像的台基13米,再加上台基下的小山,显得立像巍峨壮观。这尊观音立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双目垂视,眉如新月,面目妙状、慈祥,神韵尽出,体现了观世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虽然观音立像整体上是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而成但观音的面部则是用了13斤黄金铸成,因此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既闪耀夺目慈祥低调我们走到观音立像脚下,近距离感受观音菩萨的庄严法相。从整体上看,立像的造型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柔、美,形象端庄,线条流畅。在南海观音立像基座内有两层,第一层是功德厅,里面的铜柱上有20幅与观音菩萨传说相关的画像,还有观音灵异故事的大型黄杨木雕壁画4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色为题材的彩玉浮雕。二层的观音堂里供奉着500尊形态各异各具妙相的紫铜观音像。南海观音立礼佛广场有一座香炉,4-5米,传说摸一下香炉便可以消灾得福,所以香炉在游客们日复一日的抚摸下也变得光滑发光。广场的四周有石栏杆观音说法浮雕等我们转了一圈,大体上有了了解:这尊气魄宏大,雕制精巧,世所罕见的南海观音立像,是刘大为先生受普陀山重兴之祖、普陀山佛教史上第一位全山方丈妙善长老委托,1995年主创了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手稿,并得到了妙善长老的指点修正。始建于19961997年农历六月竣工,历时一年半。观音立像工程浩大,实为普陀开山以来之空前大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九月二十九日举行开光大典。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成为海天佛国的象征。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大士,成为世上佛教信众的信仰核心。后来,人们又写了一副楹联:南海观音慈悲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来纪念南海观音的落成。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我们站在广场的围栏边凭栏眺望只见坐北朝南的南海观音景区背靠双峰山秀林葱郁,气顺脉畅,三面临海,碧波荡漾,可谓风景秀丽。左边西方净苑、紫竹林、潮音洞等不仅尽收眼底再往远处眺望洛迦山,其形状酷似一尊侧卧在莲花洋海面上的观音菩萨,因形态逼真,人们将洛迦山称之为“海上卧佛”、“睡观音”。传说与普陀山近在咫尺,遥相呼应洛迦山,是观音菩萨修行的地方,待观音菩萨修证圆通后,才到普陀山开辟说法道场右边的观音跳、南天门、短姑圣迹、正山门等景点也是一线连珠,美不胜收。看完观音菩萨立像,天色渐晚,我们来到龙湾村找了一家宾馆住迹下。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