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67798531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冬季游海南——雨中漫步文昌孔庙
(2022-07-11 08:28:27)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冬季游海南——雨中漫步文昌孔庙
(2018-04-14 07:54:51)
[
编辑
]
[
删除
]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逛完文南老街,我们来到位于文昌县城文东路
77
号,文昌公园斜对面的文昌孔庙。这座海南地区第一座奉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元至顺二年,文昌县治为了方便文武官员拜祭,将供奉孔子的
“圣地”搬迁至县治的右侧,同时还建造了一座文昌第一所官办的文邑学宫。明洪武八年,文昌知县摒弃了元代“尚右”观念改为“左为尊”,故将元代的文庙迁于现址的地方。从此,文昌文庙成为书香儒风的宝地。说来也怪,尽管文昌孔庙经过多次搬迁、增建、改建和修葺,但文昌孔庙始终没有修建朝南开的正门,只在北侧开了一座礼门,在南侧开了一条义路,一左一右的偏门在中国的孔庙以及庙宇建筑布局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原因,据说文昌在北宋庆历年前,虽然出过许多进士,但却没有出过殿试的状元,为了弘扬儒家文化,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学习,文昌人决定建造一座孔庙,在本应开设正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砖墙影壁,上面书有“万仞宫墙”,意思是孔子的学问有万仞之高(如今看到的是一座石墙,并穿墙凿刻了两条镂空、互相盘缠的圆形双龙,意思是此墙为“龙门”吧)。并立下了“若文昌未出状元,孔庙不得开大门”的誓言。文昌人一直遵守着先人许下的宏愿和誓言,遗憾的是文昌孔庙自建成到至今仍未出过状元,故文庙一直没有开设正门。到了清代,文昌人又在文庙旁边建造了文昌宫、蔚文书院两座建筑。近代,文昌人又在历经沧桑,保存完好的孔庙附近修建了文昌中学等大中院校,并把文庙有称之为“文昌学宫”,寓意这座代表文昌历史文化标志性的明、清两代建筑群,既是弘扬古代教育和儒家文化的摇篮,也是现代教育的发祥地,更是文昌文化之乡的重要历史见证。
1993
年,平面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庭院宽广,且修葺一新的文昌孔庙(也称文昌学宫)对外开放,呈东西走向的文昌学宫,共由孔庙、文昌宫、蔚文书院、尊经阁、民国图书馆等部分组成,使文昌孔庙这个海南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成为文昌最具特色的古文化旅游点之一,被誉为“海南第一庙”。
1994
年,省政府将这座具有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孔庙,定为海南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我们购买完
15
元的门票,来到孔庙北侧的礼门,见旁边有一座石碑,上面镌刻有
“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一行大字,从此碑文可以看出孔庙在中国人面前的位置和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从礼门进入孔庙,移步至前庭的中轴线,前行游览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四根白色石柱构筑而成的棂星门。棂星,即天镇星,修建“棂星门”的寓意大概是向世人昭示庙内供奉的“圣人”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在棂星门的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圣泉”两个红色大字。这口名曰“圣泉”的古井,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是文城两大名井之一。据说,此井里的泉水清冽甘甜,数百年从未干涸。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此井打水,游人更是当作矿泉水直接饮用。看完
“圣泉”,我们过了棂星门来到一座被称为“泮池”的半圆形水池前。泮池,是儒家建筑的主要特征。按照古制所说,天子之学的四周必须环以圆形流水,称壁雍;像孔庙这种诸侯之学的地方,必须建有半圆形流水,故称泮池或半壁池。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建筑形式,后人将考中秀才或有进入诸侯之学资格的莘莘学子称之为“入泮”或“游泮”。
在泮池的上方建有一座称之为
“状元桥”的石桥,一块石碑耸立在石桥前的右边,只见碑首上面有一双龙浅浮雕,下面镌刻有“状元桥”三个烫金大字,也许莘莘学子过了此桥就能金榜题名了,呵呵。过了状元桥便是温文尔雅的孔子行教全身塑像。绕过数米高的孔老夫子行教塑像来到构造精致的三开间大成门。“大成”二字,取自《孟子》书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意思是为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总结过去文化人,是一位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过去,大成门的正中间大门一般很少打开,只有到了皇帝参谒、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才会打开,平时一般都是从两边的便门进出。我们经大成门穿堂而过来到孔庙的后院,见空旷的庭院类似于四合院,院内两侧是庑殿,里面展示了一些孔子箴言和名家书法碑林,还有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和北京孔庙的图片,以及孔子
72
弟子图谱、孔子圣迹图、文昌进士碑等。我们沿着后院的中轴线来到位居院内正中的大成殿月台前,见台两侧的石壁上镌刻有明代浮雕,虽然这些镶嵌在月台上的石浮雕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淋,但仍然清晰可辨。在近十块的石浮雕上,有栩栩如生的双麒麟图、姿态优美的鱼鸟花卉图、风格朴素而又简练的松树图等。看完这些大小、规格不等,内容不同的浮雕,我们拾级而上至殿前宽阔的平台上,此台主要是供祭祀时乐舞及行礼使用,故被称为祭台或拜台。大成殿属于框架式木结构建筑,重檐歇顶,古朴庄重。
大殿的屋顶构造华丽,正脊当中安有琉璃双龙戏珠,上檐角和脊上亦安有龙、凤等。
考虑到海南
多雨潮湿的特点
,
大成殿的外檐柱多采用整条石柱或是下石上木相结合
。
我们进入殿内只见正中供奉着孔子神龛、坐像和牌位,两旁是颜回、曾参等
“四配”和“十二哲”的牌位,在孔子坐像的上方除了悬挂有清康熙帝玺印的“万世师表”外,还有嘉庆帝玺印的“圣集大成”、咸丰帝玺印的“德齐帱载”、光绪帝玺印的“圣协时中”三块涂金描红的巨匾赫然悬挂在殿中,殿内的楹联、祭器也比较齐全。文庙内的诸多建筑上都雕刻着花草、鸟兽、历史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杰作。总体感觉,从文庙的建筑造型、布局、雕工、着色等,不仅反映出古代建筑理念和精神信仰,也反映出每个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能看出文昌人对文化教育以及儒教的崇拜。
看完大成殿,我们移步至不远处的崇儒门,沿着崇儒路来到崇儒祠,进去转了一圈后直接前往始建于清代的文昌宫。这座
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
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的建筑。虽然建筑结构严谨,古意盎然,但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座现代建筑。在南方,由于人们普遍把文昌与孔子并列崇拜,也就有了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
历史上的文昌形象
一般都是
雍容慧颜,骑着白驴,有两个童仆陪伴。
文昌的
文昌宫
里
供奉的文昌形象
,
长须、慈眉、慧眼,头戴饰玉官帽,身穿覆屐长袍,十足的书生气
,
犹如
朝廷
官员的
气度坐像。
文昌的
左右
各有一
位侍立贴身童仆,
以此来
衬托
文昌
高贵不凡的气质。
文昌宫里面的
墙壁上还粉饰着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等种种吉祥图案,营造出一派金榜题名的美好意境。
走出文昌宫,我来到孔子学堂和展览馆走马观花的看了看,了解到文昌帝君在经过历朝历代帝王的追封、文人学士的推崇、儒道释众派的演绎、百姓庶民的朝拜,其影响极其深远,并由此衍生出文昌会、文昌经典、文昌版画、迎神会等内涵十分丰富的文昌文化。可以说,文昌人的信仰在经过自然崇拜、道教推崇、文昌崇拜三个阶段后,形成了以伦理学、科举教育、民俗学、文学艺术、宗教学、医药学为特征的文昌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以
“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为主要特点,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同。从文昌宫出来直奔蔚文书院,一座不伦不类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门楣上悬挂的牌匾看有点乱,上方镶嵌的牌匾上书有“林放书斋”四个大字,下方又悬挂有“妈祖庙”三个大字的牌匾,真叫我搞不明白这里到底是什么。拾级而上进入大门,见里面像是四合院,两侧的厢房如宾馆客房,正中的建筑有两根龙柱,进深的三开间大门上方悬有一块牌匾,上面书有“林氏大宗祠”五个大字。据说,文昌是中原移民在海南的最初落脚地,他们的宗族观念比较深厚。又因文昌孔庙所处的位置,既是文昌城内风水最好的地方,也是城内的核心地带,自然被当地人所窥视,除了政府在孔庙后面修建一座“宏光寺”外,当地许多宗族也都把祠堂建在附近,犹如众星拱月般散落在孔庙周围。我想这些宗祠之所以建在附近,一来是想沾染点文气,二来是想文运交替,为宗族建立不朽功业打基础,呵呵。穿过林氏大宗祠便是后院,建筑布局仍为四合院式,正中的三开间大门上方悬挂有“妈祖庙”三个大字,看来这栋建筑主要是妈祖庙了。我走马观花看了一下就出来,在返回的路上顺便问了几位老人,我说:“怎么没有看见明伦堂和蔚文书院啊”,回答是早在
2000
年就被符氏家族的人强拆了,并在原址上修建了符氏祖祠。再看看孔庙周围的环境,这座历经
640
年历史的古建筑,恐怕会被周围热闹的环境所干扰,这对遵崇孔子、热爱儒家文化的文昌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侮辱,呵呵。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浙江记忆——晨游月湖公园
后一篇:
浙江记忆——游“海天佛国”普陀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