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尼采论美与丑

(2018-12-06 09:27:03)
标签:

尼采

美的评价

自我肯定

分类: 尼采美学探析

二、美与美的评价

第一,美是外观的幻觉。尼采曾说:“没有什么美,就像没有什么善和真。”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断地生成变化,没有孤立存在的真善美,真善美本身是不存在的。根据尼采透视主义,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解释。由于它否定了美的存在,所以只能把艺术的追求放在外观的幻觉上,只能给美做出一种解释。在尼采看来,事物的外在美即日神即艺术的“美的外观”,是对现象的颂扬和美化,因而是一种“幻觉”,是“美的面纱”。但美的幻觉毕竟和真的幻觉不同,美的幻觉能使人忘却真与善不存在的痛苦。“美的外观”同时又是一种“错觉”,因为它与现象的本质无关。他说:“美的判断是目光短浅的,它仅仅看到最近的后果”,“它赋予那个激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事物感受为美的,这必然是一种错觉”。

第二,美是人的自我肯定。美是主观的,是人赠予世界的,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因为“‘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人不但是唯一的审美主体,而且是唯一的审美客体。他还说:“并不存在本身善、美、崇高、恶的东西,而是有种种心境,处在这些心境之中,我们便把上述词汇加到我们身外之物上面。”同一审美对象,审美主体不同,对这一对象的观照不同;同一审美对象,同一审美主体处于不同的心境,对这一对象的观照也不会相同。美是人赋予对象的,不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在这里,尼采把美完全堪称是主观的东西,是与个人的情绪、心境紧密相关的东西。政治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原理。我们立刻补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弱的人更丑了,——审美判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

第三,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人是高度集中的强力意志,而且以最丰富的表达公式和形式体现出强力感的增加:“人作为一种多重性的强力意志:每个人都有多重性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人本身就体现了高度的强力感,“只有人是美的”,美是强力感的形象显现。尼采认为,美是强力感的增长和提高。他认为生命是欢乐之源,人应该“拼命去感受生命”。追求生命的欢乐和强力感。只有显示出高度强力感的人,才是美的。美是生命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同时,“强力感对于那些无力的本能只能评价为可憎的和‘丑’的事物和现状也做出‘美’的判断。”也就是说,精疲力尽的人不会感到美,不能给予的人也不会享受美。

第四,“须以全意志意欲”。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他认为美要赋予有限的生命意最高的意义。那么,“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我对你们怯懦者如此说!”尼采所谓“须以全意志意欲”是指要实现最高程度的强力意志,这是怯懦者无法办到的,只有克服了灵与肉二元对立的超人才能做到。因为他清醒地看到,人在世界上只能活一次,人生下来就注定要死,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人无法改变这一规律,只有热爱它,尼采称之为命运之爱:“一个人无论在未来、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希望改变任何东西。他不但必须忍受必然性,并且,他没有任何理由去隐瞒它——在面对必然性时,所有理想主义都是虚假的——但他必须去爱它……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爱和死才能永远一致,美就在爱和死永远一致的地方。生命的必然性,人生的虚无与无意义,人自懂事起就必须面对,人的这种远视性如不加克服,就会导致意志力的丧失,走向悲观主义,而这恰恰是尼采所鄙弃的。尼采认为,“美的判断是目光短浅的,它仅仅看到最近的后果”,“但是在最高程度上又是可信赖的”,因为它“诉诸我们的本能”。美是可信赖的,美又具有近视性。美的这种近视性恰恰调解和克服了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人生依然痛苦,却因为美的存在,还值得一过,而不至于使人走上悲观厌世的道路。因此,你才说:“我们有了艺术,依靠它我们就不致毁于真理”

第五,美的定义。尼采认为美是不存在的,他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美。但要进一步给美下定义是不可能的。那么,全然不要美的概念行不行呢?事实证明,认为“世界只可解释”的尼采也无法回避使用美这个概念。要把美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就必须给它规定一个范畴,以便做出判断。他说:“美属于有用、有益、提高生命等生物学价值的一般范畴之列,然而是这样——极为长久以来揭示着、联系着有用事物和有用状态的种种刺激(给我们以美感,及强力感增长的感觉),所以,不仅仅是事物,而且还是伴随着这些事物的感觉或者其象征。”由此,尼采将强力感作为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美’的判断是否成立和缘何成立,这是(一个人的或一个民族的)力量的问题。充实感,积涨的力量感(由此而得以勇敢而轻快地接受懦弱者为之颤抖的许多东西),——强力感对于那些无力地本能只能评价为可憎和丑的事物和装台也作出‘美’的判断”.

第六,美的评价标准。尼采多次提到,他的《悲剧的诞生》是要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因为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审美价值是立足于生物学价值的。他说:“那使我们在审美活动中本能地方案的东西,就是被人类长期经验证明为有害的、危险的和可疑的东西:突然说话的审美本能(例如厌恶)包含着一个判断”。又说:“美和丑被看做有条件的,即要从我们最基本的自我保存的价值着眼。舍此而要设定美的东西和丑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尼采把人对美丑的判断归结于人的生物本能,归结于人的非理性反应。人出于至深的族类本能对提高族类生命力的对象作出“美”的判断,对压抑族类生命力的对象作出“丑”的判断。所以,审美判断是广义生物学性质的价值判断。

按照尼采的观点,评价美丑的标准就是所谓“强力感”或“强力意志”。美是“强力感”的增长或提高。凡是增强人的“强力感”的东西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一个内在生命力强盛的人,必定对人生持审美的态度。因此,他要人发挥自己的生命活力,去享受“美的外观”给人的欢乐,积极面对人生,做有“强力感”的强者。

第七,丑。在给美下定义的同时,尼采引入了丑这一范畴,并多次谈到了丑。既然美与强力感相联系,那么丑就是与衰退、衰落相联系的。首先,丑是强力意志或生命力衰退的表征。他曾说:“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并把这作为美学的第二原理。他认为,从生理学上看,一切丑都使人衰弱悲苦,使人想起颓败、危险和软弱无能。“哪怕极间接地令人想到衰退的东西,都使他们做出‘丑’这个判断。每种枯竭、沉重、衰落、疲惫的征兆,……哪怕最终减弱为一个记号——这一切都引起‘丑’这个价值判断。在这里,一种憎恶之情油然而生,人憎恶什么呢?毫无疑问,憎恶他的同类的衰落”。其次,丑是指对人有害或危险的东西。他说考察美丑,“要从我们最基本的自我保存的价值着眼”,“那使我们在审美活动中本能地反感的东西。”再次,丑暗示着丑恶,压抑人的创造力,因为它夺走力量,使人枯竭。最后,他说:“丑,即艺术的对立面,是艺术所要排斥的,是它的否定。只要一觉察到衰落、生命的枯竭,一觉察到疲软、瓦解和腐败,不论相隔多远,审美者都要作出否定的反应。”尼采认为,现实生活是丑的,但是,艺术却是美好的,现实生活必须进入到艺术之中,才有可能是美的。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把生活中的极丑如兽尸等投入艺术,给艺术家和鉴赏者带来“新的寒颤”,丰富了艺术美,尼采对这种露骨的以丑为美的作法似乎有点不好接受,但两人对传统美学的反叛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看哪这人》中,他将波德莱尔与瓦格纳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第一个有才智的瓦格纳的追随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