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忠实的第二次蜕变——从农村基层干部到人文知识分子

(2014-11-11 11:11:15)
标签:

文化

陈忠实

农村基层干部

人文知识分子

乡村

分类: 陈忠实的人与文

陈忠实的第二次蜕变——从农村基层干部到人文知识分子


《信任》的创作,使陈忠实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蜕变——从农村基层干部到人文知识分子,他不再是那个喜欢文学的公社干部,而是一个具有主体性和艺术自律的作家,这个蜕变是艰难的,陈忠实称之为“精神剥离”。他从一个生活的表现者、书写者成长为思考者、智者。

1980年被提拔为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副馆长。为避免琐细的事务性干扰,他住在灞桥镇的文化馆里,潜心读书写作。夏季的一天,陈忠实接待了一位北京来的编辑,他是代表《北京文学》来约稿的刘恒,两人谈了很多,谈话的内容已随时间飘逝,留在两人记忆中的是那顿午餐——牛羊肉泡馍,20多年后,两人在北京饭店还谈起当年的那碗“优质”牛羊肉泡馍。那时,社会上还在讨论两种制度和两条道路的问题,但灞桥镇上刚开张不久的个体牛羊肉泡馍馆的生意却异常火爆,食客盈门,还要排队编号,饭口时,里面的四五张桌子根本坐不下,食客们端着专用的大号粗瓷白碗在门外的人行道和马路沿上,一路摆开,或站或蹲,一律是热腾腾地冒着热气,顺着碗边吸溜着。刘恒和陈忠实一起蹲在人行道上,掰馍、等候。那碗“优质”比“普通”的多着两块肉。那道独特风景与午餐阵势早已成为历史,但两人都还记得那顿午餐,于是,陈忠实便盼着能在百年老店“老孙家泡馍馆”招待一次刘恒,挽回那个夏天的遗憾,但至今依然是遗憾,友谊也依然长久。谈及此事,陈忠实不无感慨地说,那一年他涨了工资(18年来),月薪:45元;大概发了10多篇小说,累计赚取稿酬:1000多元。他终于能请远道的朋友吃一碗牛羊肉泡馍了,尽管是蹲着或站在街道上。那是抹不去的微妙的生命记忆。

1980年盛夏,陕西省作家协会在秦岭太白县城召开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会议决定在《延河》发“陕西青年作家小说专号”,并配发照片、小传,隆重推出陕西的青年作家,19811月号,由胡采作序的专号推出了莫伸、路遥、王晓新、邹志安、陈忠实、王蓬、贾平凹、李天芳、京夫九位青年作家的作品。这是第二代陕西作家群的集体亮相。

1979年到1981年,他发表短篇小说18个。其中《立身篇》获《甘肃文艺》1980年优秀作品奖。为征文而作的《第一刀》写农村刚刚实行责任制出现的家庭矛盾和父子两代的心理冲突,与改革现实紧密呼应,引起了读者的普遍关注,还获得征文的最高奖(《陕西日报》1981年优秀作品奖)。由于当时同类作品较多,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路遥的《人生》及张一弓的《黑娃照相》、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等,陈忠实的这些短篇小说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他自己也认为这些小说生动活泼有余,深层挖掘还不到位。

1982年7月,他的第一个小说集《乡村》出版,收录了他1979年到1981年发表的18个短篇和《铁锁》(1975年创作)。“乡村”是名符其实的,19个短篇全部写乡村,他以农民“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心态在文学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乡村是他生活工作的地方,最能触动他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40年来,他生活在农民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心理和愿望,他以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身份考察思索农村社会的变迁,他以当事人的身份审视着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裂变,他又是一个思想者,对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进行着痛苦的反思,对中国现代化的前景既渴望又担忧。

他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和其他文章中多次提到一本历史著作《崛起与衰落——古代关中的历史变迁》一书对他的启示,这本书的作者王大华当时是一位青年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他的史学观念是“历史跳跃式发展论及东西南北观”,在书中,他“分析评述古代关中在西周、秦汉和隋唐三次由弱变强、由落后变先进的历史进程,力求简明而系统地探讨关中崛起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规律,重新认识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划时代作用的这五大王朝,对影响深远的西周文化、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提出新见解。”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王大华的历史研究,陈忠实的小说创作,其根本指向都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建设,探讨目前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迅速崛起,重现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1982年末,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相守,白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