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汽车业变局

(2012-02-10 16:38:00)
标签:

杂谈

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如何应对商业模式转型的挑战?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在正常商业发展受到威胁的时候,电动车、节能环保车是否还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入世10年,中国汽车产业从年产200万辆增长到年产1800万辆,全球占比由3.5%增加到如今的23.53%10年来,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规模扩大了8倍之多。中国汽车业连续两年均荣膺产销量全球第一。

十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汽车的社会地位标签不再那么强烈,人们更加强调它的功能性,将汽车作为个性热情的一种表达,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辆汽车,更是一种期望中的崭新生活方式。在这样背景下,自主汽车产业面临着模式转变。

原来通过多条线设计多款汽车,冲击市场,然后降低价格攻城略地的模式无法维系;但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建立高端品牌形象,抵制合资和外资品牌竞争,却都成为中国车企发展的瓶颈。降低发展速度、缩小规模、提高质量、向二三线城市下沉、聚焦技术研发和品牌构建、做长产业链都成为企业调整的方向。

奇瑞在从内部挖潜,聚焦产品战略,引入空降兵进行调整;吉利在海外收购,买技术、拿品牌、拓渠道;比亚迪则在进一步融资,甚至依靠传统电池业务支撑。

而外资和合资车企则不断提高着汽车产业的竞争门槛,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根据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国际品牌汽车销量占到70%,销售额占到80%,利润则拿走了90%以上;而自主汽车品牌的销量只有30%,销售额约20%,而利润不足10%

对于外资车企来说,中国市场决定了车企全球的座次。在全球排名前五名的车企中,有四家将中国市场做到了全球第一大市场。从供应链上说,外企建立完善的层级化系统,在渠道上采取了品牌拉动型模式,而在技术和质量上更是给中国消费者留下了高端和高档的印象。

在这种市场变局下,比亚迪、奇瑞等前两年打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牌的企业却遭遇了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首先,产业政策仍不明确,产业标准和技术标准都未确定,工信部和科技部甚至还为发展何种类型的电动车较起劲来;其次,电动车基础设施领域面临的挑战更大,涉及到多个国有企业的合作问题,20108月房地产、汽车、石油、国家电网等多个行业领袖结合成的电动车联盟并未取得预期的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