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海桥的前世今生与吴提督重金再造宁海桥吴提督重金再造宁海桥

(2019-05-20 22:42:12)
分类: 莆风莆情

宁海桥的前世今生

    宁海桥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一座古桥。第一眼看到这座石桥的模样时,涌上心头的是惊讶、赞美、感伤,甚至还有几分无奈,真可谓百感杂陈。

    因为面前的宁海桥,竟是一座水泥桥面、可以通行机动车的现代公路桥。要看古桥,就得从旁边的阶梯走下去,钻进大桥的腹部。原来,古桥和现代桥已经合二为一,现代桥是桥面,古桥是桥基。用这种办法保存,确切说是保护加利用一座古桥,古今未有。据说,我国原有四百多万座古桥,现存仅一万余座。不管怎么说,失去昔日容颜的宁海桥总算还在这一万座之列。

    宁海桥又名东济桥,位于莆田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北连涵江区镇前村。这里地处木兰溪下游的人海口,古为宁海渡,是涵江通黄石以及秀屿港、湄洲岛的要津,来往人群络绎不绝。由于溪面宽阔,潮大流急,一旦遇到大风浪,则往往船倾楫摧,酿成灾祸。在宁海渡建一座风雨不惊的石桥,成了人们世世代代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实现,得益于福建的桥梁建造技术。在宋代,特别是南宋,福建桥梁建造技术获得长足发展,在中外桥梁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书中写道:“石梁石墩桥极盛于宋代,多见于福建一省,特别是泉州一府。”英国人李约瑟博士也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桥梁说:“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建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们相比的。”这个时期福建建造的洛阳桥、安平桥更是跻身世界名桥的行列。

    最初的宁海桥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为龟洋寺僧越清募资所建。元代桥梁的模样,已无从稽考。由于地质复杂,此后300年间,六建六圮。明建文二年(1400年),莆田同知徐则敬命寺僧湘江募款重建,郡人洪景文捐钱及田50亩资助,建成一座长225米、宽6米、高12米的石桥。石桥有15个桥孔,每孔架设石梁45根。这应该便是宁海桥的前身。后来的修建,或增或减基本上是按这个规制进行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桥北2L被大水冲毁,折断石梁17根,太守陈效募工修复。明嘉靖十年(15 31)桥中间2孔又毁于水,折断石梁3根,太守黄一道修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八月,洪水又冲毁桥北2孔,太守陈玉庭捐出自己的薪俸倡修,历时2年完工。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洪水再次冲毁桥梁,致使两岸陆路不通20年。福建水师提督吴英捐俸6000余金重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工。现存的宁海桥,则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八月建成的。清雍正十年(1732年)因连天暴雨,洪水肆虐,桥梁严重损坏。郡守苏本洁倡修,费银5000余两,历时15年而成。这次新修9墩,修复5墩,桥面用75条巨石铺设,宽5.8米,每孔石梁45根,每根石梁长1013米不等,厚宽各1米。全桥共有15个桥孔,桥孔跨径8.813米不等,比著名的洛阳桥和五里桥还大。桥的两旁则修建有护栏、望柱,柱端浮雕狮子。

    宁海桥头立有明代石雕“扶桥将军”,高3米,雕工粗犷生动。原为四尊,现存两尊。这两位“扶桥将军”,一位略显年轻,面带微笑;一位稍显年长,神情亲切。皆颔首低眉,若有所思。他们虽然身着兜鍪铠甲,手执长剑,却全然没有威严肃穆之感。显然,他们都不是本色军人的造像。如果脱去他们身上的戎装,也许,就是当年的几位造桥工匠原型。在桥头立扶桥将军,反映出当时人们征服洪水、改造自然的决心,同时把建桥有功者作为神和将军来供奉。

    横架于木兰溪上的宁海古桥不仅仅是兴化平原上的一处重要交通管钥,它还是一座无字碑,见证了一段不容磨灭的历史。明嘉靖年间,倭寇为害我国沿海,在嘉靖二十二至四十三年(1543 1564年)短短的21年间,仅莆田一地即遭难15次之多,5万多条性命惨遭杀戮。嘉靖四十一年(1562),数路倭寇连陷宁德、连江、福清、莆田等城镇。朝廷命戚继光率精兵入闽,在取得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大捷后,又挥师直指莆田倭寇巢穴林墩。林墩位于黄石镇宁海桥南,倭寇在宁海桥旁构筑阵地。戚家军兵分二路,一路由涵江飞插至宁海桥,预先埋伏在桥北阵地,另一路由莆田县城向黄石乘夜挺进。一声鼓炮,两路军队同时向宁海桥头的倭寇阵地发起进攻,倭寇腹背受击,不支遂退人林墩巢穴。戚军乘胜进攻,一举捣平盘踞在林墩的倭寇巢穴,斩杀倭寇2000余众,救出被俘百姓2100多人。这就是著名的“林墩大捷”。而宁海桥,一座和平之桥,目睹了发生在桥头的这一场正义之战。

    宁海桥凌空飞架在木兰溪人海口的滔滔江流上,势如长虹卧波,雄伟壮观。初夏时节,这里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每年端午节,拂晓时站在桥上,看旭日从海上一跃而起,而后如同一面大圆镜,放射出万道金光;桥下则波光粼粼,犹如金龙逐波,十分壮观。“宁海初日”,也因此成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19615月,宁海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福建古桥的代表作之一,接受世人的瞻仰。而今,看到这座饱含沧桑的古桥,依稀可以想见当年建桥的艰辛,眼前自然浮现出那一个个为了桥梁建设前赴后继、鞠躬尽瘁的僧人、官吏以及众多工匠。也许,他们谁都无意留名,但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滔滔的江流之上,镌刻在世世代代莆田人民的心里。

    260多年过去了,宁海桥依然屹立在木兰溪的人海口,经受住一次次风雨、洪水和海潮的考验。1981年,因为修建涵江至黄石公路,在宁海古桥上修建公路桥。有关建设单位经过勘测,决定利用古桥石墩,保持原石梁,在原桥上架高2米,铺设一座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

这是宁海桥的命运。我无意评说这样做的是非。于是宁海桥便成了今天的这般模样。不过,对着藏身大桥身下已不见昔日雄姿的古桥,我心里依然要说:巍巍乎哉,宁海桥!

 

吴提督重金再造宁海桥吴提督重金再造宁海桥

元元统二年(1334年)龟山寺越浦禅师在木兰溪下游首造宁海桥,开天辟地,将南北天堑变为康庄大道,可谓劳苦功高了。

但是,“山尧山尧者而折”,在木兰洪波巨涛的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的撞击下,宁海桥饱经风霜,几废几兴,几兴几废。明朝270多年间宁海桥历经四大毁四大修。清顺治间,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举义抗清,多次派遣舰队从三江口溯流而上,进攻兴化府。双方激战,宁海桥两个门洞上的大石梁被火炮击中,炸裂崩塌,从此桥道断绝,南北行旅叫苦不迭。

然而战火未灭,天灾又起。康熙三年,尤其是十九年暴雨连月,顷刻间,洪水如蛟龙滚涌,扫荡天地,巍巍宁海桥在洪涛巨浪的重重夹击下动摇了,瓦解了。

康熙二十年(1691年)七月,又一次特大暴雨,海啸横扫木兰大地,残破不堪的宁海桥雪上加霜,再次遭受无情的洗劫,变成了一片废墟。南北行旅,只能靠小舟摆渡,与风浪相搏,经常翻船死人,致使南北行旅闻渡胆赛。

却说提督吴英因为参加收复台湾,立下大功,升任四川提督,一任十多年,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才调回福建,先后担任陆师、水师提督,有一次途经宁海渡回家,他站在渡口上放目远望,宁海桥仅剩数座残缺的桥墩孤零零地突立在海流中,他连连慨叹,问起修桥之事,左右随从回答说:“战事连年不断,府县财力匮乏,修此大桥,所需逾万金,实为无力筹办。”吴提督心中寻思:当年一个和尚造得了大桥,我一个堂堂提督何能坐视不管。只是费银数量巨大,还需一些时日。

经过四五年的积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吴提督慨然捐献数千俸金,帮助兴化府、莆田县再造宁海桥。经过一番勘察准备之后,当年冬季枯水期正式择吉动工。第一步必须重造桥基。吴提督亲临工地,组织调派数十、百艘海船从外海采运大量毛石,趁涨潮之机,投进被冲成巨坑的桥基,退潮之时,又调派大量石匠、民侠涉海夯筑、平整桥址,烧熔铁水,洪铸桥基,扩大拓宽桥基码石,在长达一百多丈的桥址上人山人海。接着,搭建脚手架,重造被毁的桥墩,重修残缺的石础,数以万计的民侠、石工、泥匠连日苦战。当时,没有水泥,没有起重机,工程进展缓慢,吴提督又经常亲临工地筹划,不断捐金助造。与此同时,少廷尉程甲化又购置多只新渡船,命专人负责过渡之事,收取渡钱以补充造桥用费。

桥墩建成后,还需大石梁铺砌桥面。当时没有公路、汽车,陆路运输困难,唯有海船运输最便捷。于是组织大批石工、民侠乘船到三江口外的海岛采伐大石梁。每块大石梁长10多米,宽、厚近1米,重达数十吨,先期运抵宁海桥周边海滩上候用。

搭架大石梁是最艰难的一项大工程。经过董事、石工的周密筹议,日夜赶造大型木头框架,来驮装大石梁。待到八月大潮起涨之际,用无数粗大的绳索缓缓地将驮着大石梁的框架拉近桥墩之间,让它随海潮节节上浮。桥墩上的民侠石工紧弋牵绳,用棍棒、铁锹左扶右摆,将大石梁架上了桥墩。这是一场智慧和力量的挑战。全桥数十块大梁,整整折腾了数十天,终于大功告成。接着又行修整,加砌石栏、津亭,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一座崭新的宁海桥终于全线竣工。过往行旅,一郡百姓人人欢呼载道,盛赞吴提督的大恩大德。

此次重造宁海桥,总计花费白银七千三百余两,其中前任提督王万祥捐助200两,温陵施君韬捐助500余两,渡船费收入200两,吴提督一人捐助6400两,功劳最大,筹划最多。一郡士民特地在桥南为他树碑造祠,颂扬他的功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