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营边社区村史简介

分类: 莆风莆情 |
营边社区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埔尾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壶南祠,下营边村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卓午祠,卓晚春、陈聚华皆是影响莆田市历史文化进程的著名人物。
现营边社区是由上营边、下营边、埔尾三个自然村组成,由陈、林、卓、吴、黄、张等姓氏组成,黄姓、张姓由清朝“辛丑播迁”即1901年7月份由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边30里范围内内迁。一年内载界,黄姓迁入青山内郑边,现为莆田火车站,张姓迁往浙江省温州地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约6800人以上,是东庄镇的政治、文化中心。东庄镇党委、政府、人大、七所八站、二院三社、第二十八中学、东庄职业中专、东庄学区、东庄中心小学、东庄中心幼儿园均在本辖区内,就连东庄镇行政派出所所在地地名亦名埔尾坑。原村地名为褒美境,是位于醴泉里中部,东庄镇政府所在地。哪为什么古褒美境改为柳营境呢?
是唐朝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折分扬州五郡、福州郡、建州郡成立福建省,柳冕为第一任省长,时称观察史。柳冕(公元731—804年)字敬叔,唐代文学家,蒲州河东(金山西省永济县)唐朝德宗李适贞元年间(785—804年)官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考察后认为闽中南朝是放牧之地,可致牛马蕃息 向朝廷奏请设立“万安监”牧马,得到批准。于是在莆田、福清、仙游、泉州、浯州(今金门岛)设置五个马区。因上述五地均靠近海边、海滩地,牧草丰盛、含有盐分,可使马、牛、羊健壮,有力气。从西北引进大量马、牛、骡、驴、羊饲养。据宋《州府元龟》载仅秀屿牧区(现东庄镇)共有马5700匹,骡、驴、牛800多头、羊3000多只。既增加了唐代的军事力量,又开拓了莆田养殖业的先例。
柳营境即营边社区,柳营指军营“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在历朝历代的军营中能经常看到《史记、绛候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刘邦之子刘恒在视察周亚夫细柳营时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众需得到主帅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后用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明朝倭寇侵犯东南沿海时达二十年,嘉靖四十年(1562年)盘踞在平海、南日、林墩、许厝、荔浦、仙游、枫亭、塔斗山等地的倭寇为据点,四出屠杀居民、强奸妇女、抢劫财物、焚烧屋宇,无所不为,不但杀了莆田城内三万多人,又杀了醴泉里号称万人丁,千口井的小屿寨、即秀屿村,苏厝的东林村、营边社区下营边村的人口6000多人。因村中多处积尸,是年疫病流行,死亡甚众上述几村几乎及有居民。下营边村的文化名人卓晚春真人受三一教林龙江先生委托,连夜往浙江台州恭请戚继光来莆剿寇。戚继光(公元1528—1582年)号南唐、晚号孟诸,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山东蓬莱人,出身将家。初任山东登州府指挥佥事,明嘉靖三十四年调往浙江省任参军,抗御倭寇。他见旧军素质不良,后至义乌招募民工、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1561年在台州大捷,歼灭二万多倭寇次年援闽。捣敌倭寇在横屿老巢,杀倭寇近二万人。受卓晚春真人之邀请,第二天晚上即驰驱莆田,驻扎在营边军营,取得了平海卫大捷,林墩大捷,仙游枫亭、惠安界山大捷,解救了许厝、南日岛、荔浦、林墩几万人。
自明朝抗倭在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胜利结束,人们在唐朝柳冕、明朝戚继光屯兵过的褒美境的改称为营边村,在军营的左边为上营边村,右边为下营边村、上下营边村、埔尾村均建有柳营宫,奉祀柳冕,号昌骏明王,以纪念柳冕、戚继光的丰功伟绩,军队的军纪严明。不但在营边社区建有柳营宫,也在秀屿岛周边直至马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