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碑“西黄村”(手机拍照)
——五方元音【白全忠访碑录】
今天在西黄村进行碑刻探访,其实我对西黄村并不陌生的,因为经常去那里游玩,其中在村当街的柴火垛边上发现了一块碑刻,看碑刻年代是:“中华民国六年桃月”应该是现在的公元1917年,古人有使用花表现月份的:桃月是指农历三月,又称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碑文载:西黄村西街西头外有大河 此河
朝西街民国五年夏月雨水过大水势滔天住在此地人眼看村庄几乎难保惊心骇目XXX于是乎合二十余家共议在营房地之西边以外筑大事椿一道以防水灾本年六月修筑一节至六年二三月又起工修筑一节至此椿方得告竣椿上所载树木预备日后长大作为修椿之价·········
从碑文中得知:这就是个民间修椿之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规民约”,是与官家不与雷同的“救命之举”!其中“椿”在查阅中发现,使用木字旁即为木材制作的“围堰”,起到挡水之用,而使用“土”字旁就说明使用“土”囤积的“椿”围堰,在这里却使用了“石”字旁,这就验证了该地“石头多也!”当然使用“石头”垒砌围堰,以阻挡“水患”对人类的困扰,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在这里也充分的体现出中国文字的多样性与文字结构形成的“象形字”的成因!当然这也验证了在这里撰文人的较高的文化造诣·······
该碑刻文字残缺甚少,保存较为完整,据传曾经在某人家的“墙壁”上镶嵌,历经多次艰难终逃脱劫难,也终于被我发现,于是才有了该碑刻拓片的问世,当然这也是“邢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值得费劲制作与抄录的······
据村中传说:该村落1700口人,姓曹、刘、繆、王为村中主要姓氏,本村刘姓自山西迁来,在北会村交界的南熬峪沟立户称“皇庄”,后因西迁称之为“西皇村”,后又改“西黄村”至今依然沿用!曹姓文德自北尚汪迁入、韩姓自前马厂迁入、张姓恒昌自火石岗迁入、尚有龙尾尖迁入张姓人家、王姓襄字辛庄迁入、依然有赵孤庄迁入王姓、崔路还有迁入王姓人家、王家营迁入王家、还有一户王家自皇台底迁入、
繆老九自浙江绍兴迁入、前青峪迁入吕姓、西尚庄迁入尚姓、东后峪迁入陈姓、河南迁入胡姓、另有:郑、周、井、包等姓!·····
看来该村落是个多姓混杂、移民不断的村落,建村历史上限与明,以靖难后兴起的移民村落,不足以“千年古村落”之称,其原因在于该村落有新刻碑刻村史之碑!作为“千年古村落”之邻的“塔西村”地接壤、人通婚却历史相差久矣,不过这里的文化有待研究!·······
2022年4月13日23时57分回家后带着疲劳的草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