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手机》老外雇主刘震云娱乐 |
有一说一一词,我最早见识于冯小刚拍的电影《手机》,当时就忍不住要乐出声来。怪不得崔永元会生气,这不仅仅是因为调侃了那个著名的栏目《实话实说》;更要命的,是那个主持人的严守一,他有一说一,但却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而“二”一词,应该见识较早,流行范围估计也不会小,但具体出处却无从知晓。“二”的意思,我理解这里应该指的是不正,还有不足的意味。比如“二流子”的二,还有“二八溜子”的二,都是如此。与一流相比,与十分相比,都有成色不足、有点亏欠的意思吧?
根据博友老牛他爹的补充,应该主要指的是,“......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而是一古脑儿地有一说一,实话实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他(她)们心眼实,不虚伪,这是可爱的地方。说他(她)不好,不是说他(她)品德不好,而是在处理社会复杂关系时简单化,往往不被社会所容,甚至吃亏”。我觉得,这样一来,关于“二”的内涵,应该比较全面了。
而“很二”,自然就是很差劲,很愚蠢的意思了!
今天读报,说《手机》原小说作者刘震云最近在作家见面会上,就《手机》里的人物发表看法:“……有一说一就是二,大家是不是都挺喜欢比较二的人?” “…….《手机》就说了一个问题:有一说一,为什么那么难?但你看在那些挺二的角色身上,有一说一恰恰最容易实现。所以,有一说一,就是二。”(青岛早报“文娱新闻”:《刘震云“有一说一”谈《手机》称改得好写得更好》)
比较二的人,在《手机》里有黑砖头、牛彩云等,他们都是配角,都“有一说一”,但按照现实生活许多人,包括刘震云的眼光衡量,他们都是“很二”的!
应该说,这也是实话,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一个有一说一的人,可不就是有点那个“二”吗?刘震云所言,无可厚非。
但这些话给我的感觉却有点不舒服,也引起了一些下意识的联想。
许多人大概记得一个很搞笑的短信,“这里钱多,人傻,快来!”有人说,这是一封电报的电文,反正甭管怎么说,都是出自一位外地乡下小保姆的杰作。
那么小保姆所说的人傻,傻到什么程度呢?记得看过一个专门介绍小保姆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剧中有个小保姆看到雇主厚道,对自己也不设防,甚至拿自己当家人对待,于是就不在忌讳什么了。比如早餐的牛奶加热之前,她先要喝上一杯(看着不够了,勾兑凉水补充);在切割加工火腿肠的时候,边品尝边干活,一根火腿肠让她消灭了一小半;至于高档咖啡、时令水果等,更是不但自食,而且用来招待自己的客人。最后,这个剧中颇有点姿色的小保姆,竟然暗恋起那个“傻傻的”男雇主来,想入非非,想鸠占鹊巢,取而代之……小保姆如此聪明胆大,令人瞠目结舌。
关于人傻,还有一个有名的例子,说某合资企业的办公室,中午快下班之时,曾经有中方的同事在接待朋友的时候,顺便相让于办公室的同事,中午都到他家里就餐。待到中午下班的时候,大家纷纷离开,可是同事的老外却坐在那里不动,问之,答曰,人家说了中午请客,正在等待呢!中方同事闻之皆哈哈大笑,弄得老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按照聪明国人的逻辑,这个老外就很实在,有点那个,“二”了。
其实,据说老外的这个实在,不是个别现象,在西方国度里是一种“普通现象”和“平常行为”。也就是说,有一说一,办事实在是他们的一种常态的风俗习惯。如此按照咱们聪明国人的眼光逻辑衡量,那“很二”的老外,也就不止是一个半个?
国人说话很聪明,聪明的让老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老外不知道,原来我们也不都是这样来着,那是因为,实话实说的人曾经很吃亏,社会太复杂,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学乖了,变得会说话,顾左右而言他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司空见惯的说话“兑水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
您想哦,大家言不由衷,有一说二,都言行不一,都不讲诚信,这种现象不是有点可怕吗?
更为可笑的,是“小保姆式的聪明”,肆意糟蹋别人(雇主)的善意和信任,视合同契约为儿戏,不懂规矩且又自以为是。
其实,存有这样自以为聪明思维的国人不在少数,比如早年间有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利用学校,或者社会较为宽松的环境,做了不少“聪明”的事儿,比如在电话卡上做文章,在乘坐公交车上耍小聪明,在助学贷款上有意拖欠不还等,虽然事儿都不算大,却真实地反映了其低下的素质。
其下场,也和小保姆类似,一旦被发现,信誉便荡然无存,也无法在人家那里立足了。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在讲究契约的西方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一个失去了信誉的人,还有谁会愿意和你继续打交道呢?
从这个角度说,我倒和刘震云的感觉相反,希望我们的所谓聪明人尽量的少一点,而“二”的人,尤其是“很二”的人,更多一点为好。
那样的话,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的我们,和融入世界经济的我们,将来才会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