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6日):蒲松龄与淄博小吃

2023-10-06 17:39:56
标签: 美食 历史 文化

链接:http://www.cnfood.cn/electronic?qdate=2023-10-06&index=0#

蒲松龄与淄博小吃

2023-10-06 06:00:00 中国食品报

  随着刀郎的一曲《罗刹海市》风靡大江南北,蒲松龄与他的《聊斋志异》又火了,就连山东淄博的蒲松龄故居最近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其实,蒲松龄一生除专心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外,还有杂著数种,如《日用俗字》等。此书有《饮食章》《菜蔬章》《果实章》等共31篇,其中,《饮食章》中记载了近40种食物特点及制作要点,多为淄博当地日常平民的生活饮食,如烧卖、包子、水饺、糖食酥饼、青梅果脯等,虽为普通物什,但在蒲翁笔下,却洋溢着迷人的风采。

松酥爽口话煎饼

  普通的淄博煎饼,在蒲松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撰写的《煎饼赋》写道:“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如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特别写到烙煎饼的情景:“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煿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文章还特意加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有锦衣公子,过而美之曰:‘愿以我鼎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其可乎?’野老怃然,掉头不易。”读来有趣。由此可见,煎饼为人所喜爱之程度。至今,烙菜煎饼依然是淄博当地的民间美食之一。

无物不粘说“缠果”

  蒲松龄说:“北地而今兴缠果,无物不可用糖粘。”“缠果”即今日之拔丝类菜肴,在淄博当地颇为流行的有拔丝山药、拔丝苹果、拔丝地瓜等,是颇有特色的甜类菜品。做“缠果”,关键在熬糖。做好的菜,宜趁热吃,夹起时,扯出长长的银白丝,满座“抽丝”,银丝乱舞,牵扯不断,也是一道诱人的风景。因此,吃“缠果”,需备一小碗凉开水,蘸水来食。

“甜胜蜜饯”是柿饼

  《果实章》中记载了近40种水果,有南方的龙眼、荔枝、橄榄等物,更有淄博本地的酸枣、甜枣、花生、苹果等。蒲松龄用他的生花妙笔,描写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水果静物画:“昔日文官曾献果,家园桑葚易沾衣。未熟李梅牙欲倒,久红桃杏烂如泥。柰子夏初堆市上,苹婆春尽贵京师。柿饼揉成甜胜蜜,林檎咬破水交颐。”这里提到的柿饼,即秋后摘下的柿子去皮,用线串起晾晒在屋檐下,把水分全部晒去,只剩下柿肉和柿乳。晒好后,把柿子捏成一个个圆饼状,放在容器里,等到生出一层白霜后,即成“甜胜蜜”的柿饼。

人困马乏有汤饼

  康熙十年(1671年),蒲松龄从江苏宝应县做幕僚一年后返回故乡。当走到青石关时已日暮,山雨欲来,人困马乏,但旅店冷若,几次求宿不成,被人拒之门外。无奈之下,蒲松龄只好策马忍饥挨饿,艰难前行。当行至关下瓮口道中时,但见两山之间,峭壁独立,山路难行,接着大雨倾盆,蒲松龄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到三更天时才来到博山土门头庄的一家小店投宿。店主人看到他如此情形,急忙迎接入室,又让老妪赶忙做饭给先生吃。蒲松龄有感于博山人的热情好客,特写长诗《瓮口道夜行遇雨》,其中写道:“日暮驰投青石关,山尘横卷云漫天。望门投鞭纵马入,庭户冷落绝炊烟。主人禾黍堆满屋,人无汤饼马无粟。拍肩挽臂求作谋,苦辞不能留客宿。下关螟黑闻风雷,倒峡翻盆山雨来……三漏始入土门庄,挝门下骥登人堂。渭城已唱灯火张,唤起老妪炊青梁。篾席破败黄茅卷,如醉醇醪卧春软。”诗中提到的“汤饼”,蒲松龄曾特意举例解释说明:“若汤饼、胡饼、蒸饼之属。汤饼,即今之面条;蒸饼,即今之馒头;胡饼,即今之烧饼也。”可见,汤饼即面条。

  蒲松龄的一生除了31岁那年,曾做过短暂的南游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淄博度过。身为村塾先生的他,饮食自然以清淡朴素为主,所记载食物虽是些民间风味,但经蒲松龄的生花妙笔,普通食物也由物质走上了精神境界,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孟祥海)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