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日报》(2023年10月6日):秋天的吃事
2023-10-06 17:27:50
标签: 美食 历史 文化
链接:http://epaper.qyrb.com:7777/content/20231006/ArticelA03007ZG.htm
秋天,红瓜果绿菜蔬,可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秋天的吃事
孟祥海
时间:2023年10月06日
来源:清远日报
秋天,红瓜果绿菜蔬,可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三样新鲜之物,似乎必不可少。
一、糖炒栗子
散文家车前子说:“秋天吃糖炒栗子,是一件美事。”
美事不美事先不说,反正每年秋天我都要吃栗子。栗子,生吃脆甜,熟则香糯;就是剥皮有点麻烦。
栗子的家常做法有两种:可煮,可炒,这两种我都试过。栗子洗净,拿刀在栗壳上砍一道小口,装入锅中蒸煮,水开煮10分钟左右即熟。用锅炒,先将栗子放入锅内,干炒几分钟,听到有“哔哔啵啵”的声音,再加少许水,扣严锅盖,听到有“砰砰”声即可,关火,稍捂几分钟,即熟。不用开锅,早有一股浓浓的栗香味飘满全屋。熟后的栗子,香糯软甜,趁热吃,口感更好。栗子,还可以做成糖水栗子罐头,储存时间长,味道也不错,只是制作太费事,光剥栗子肉外的那层薄皮就很吃功夫;以前做过,最近没再做,嫌麻烦。
秋后走在街上,偶尔看到从糖炒栗子摊上飘过来的袅袅烟气,都觉得亲切温暖;那人间烟火的味道,让我嗅到了一股来自故乡的气息……
秋天吃糖炒栗子,似乎的确是一件美事!
二、新橘
“秋天吃新橘,也是一件美事。”这话也是车前子说的。
新橘,顾名思义,就是刚刚从橘树上摘下的;新鲜,润泽,自然味鲜。
南方橘林里的橘子,没亲自摘过;可我自己种的一棵橘树,去年竟结了十来个,在盆里长着,个头和外面水果摊上卖的差不多。直到冬天,那橘子还倔强地站立枝头,实在熟透了,金黄色的外皮,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散发出迷人的色彩,颇为养眼,不用剥开,似乎都能嗅到那橘子的香味。我一直没舍得摘,直到快过年了,那橘子实在在枝头待不下了,我才动手,轻轻一碰,就落下了,熟透了的橘子,味道特美特甜。怪不得王羲之《奉橘帖》里有句:“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看来,经霜后的橘子,酸度降低,糖度提高了,味道会更好,古人早已知之。
读胡竹峰的散文,他也喜欢王羲之的《奉橘帖》。他说:“王羲之杂帖最好,好在有人情之美,情在不经意间。”他更多的是从内容上解读。其实,《奉橘帖》书法更妙,光那一个“橘”字,就能让人嗅出一股浓浓的橘香味,我曾反复临写,可总觉得写得不够味!胡竹峰还从《奉橘帖》中推测:“王羲之是懂得农作物周期的,可能他家中有果园。”这话,我信!
橘子还有一个名字,叫“木奴”,一般人不知道,我也是从车前子的文中知道的。“木奴”,挺古色古香的,叫起来顺口,很有旧时光的味道,可不嘛,这名字至今叫了都快2000年了……
看来,“秋天吃新橘,也是一件美事。”这话没毛病。不过,在我看来,若改成“霜降后吃新橘,也是一件美事”似乎更准确些!
三、食蟹
“秋天的吃中,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这话还是老车说的。
他还说:“吃螃蟹,还是一个独吃为佳,吃出个悠闲劲。其次,是两三个好友不紧不慢地吃着。”看看,这绝对是经验之谈。
“八月秋高蟹正肥”,说的是中秋时节食之最合时宜。我不喜欢吃,可看别人,“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喝五吆六,豪放有加,直吃得大汗淋漓,满手油腻,我也是醉了……
自古以来,文人似乎更好这口。历史上好之者多得是,远的且不说,即清代以降,可查之于文献中的就有美食家李渔、画家李瑞清,近代的齐白石等等;连大文豪鲁迅,也颇好这一口。他在日记中曾有多处食蟹记录,其中不乏有“夜食蟹饮酒,大醉”的记录。散文家兼美食家梁实秋曾这样写到:“食客每人一份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成,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撕之劳。”食蟹,还佐之以工具,倒是斯文了不少,可联想到餐桌上那一堆蟹壳碎骨,杯盘狼藉,让人有不忍直视之感!
食蟹,的确是一种饮食喜好,无可厚非。但我觉得,即凡饮食,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传承,当以不失儒雅为好;而食蟹呢,尤其如此,要的应该是那份优雅,那份文雅,那份悠闲,那氛围……
看来,对于食蟹这件事,还是车前子说得对啊!
《清远日报》(2023年10月6日):秋天的吃事
链接:http://epaper.qyrb.com:7777/content/20231006/ArticelA03007ZG.htm
秋天,红瓜果绿菜蔬,可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秋天的吃事
孟祥海
时间:2023年10月06日
来源:清远日报
秋天,红瓜果绿菜蔬,可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三样新鲜之物,似乎必不可少。
一、糖炒栗子
散文家车前子说:“秋天吃糖炒栗子,是一件美事。”
美事不美事先不说,反正每年秋天我都要吃栗子。栗子,生吃脆甜,熟则香糯;就是剥皮有点麻烦。
栗子的家常做法有两种:可煮,可炒,这两种我都试过。栗子洗净,拿刀在栗壳上砍一道小口,装入锅中蒸煮,水开煮10分钟左右即熟。用锅炒,先将栗子放入锅内,干炒几分钟,听到有“哔哔啵啵”的声音,再加少许水,扣严锅盖,听到有“砰砰”声即可,关火,稍捂几分钟,即熟。不用开锅,早有一股浓浓的栗香味飘满全屋。熟后的栗子,香糯软甜,趁热吃,口感更好。栗子,还可以做成糖水栗子罐头,储存时间长,味道也不错,只是制作太费事,光剥栗子肉外的那层薄皮就很吃功夫;以前做过,最近没再做,嫌麻烦。
秋后走在街上,偶尔看到从糖炒栗子摊上飘过来的袅袅烟气,都觉得亲切温暖;那人间烟火的味道,让我嗅到了一股来自故乡的气息……
秋天吃糖炒栗子,似乎的确是一件美事!
二、新橘
“秋天吃新橘,也是一件美事。”这话也是车前子说的。
新橘,顾名思义,就是刚刚从橘树上摘下的;新鲜,润泽,自然味鲜。
南方橘林里的橘子,没亲自摘过;可我自己种的一棵橘树,去年竟结了十来个,在盆里长着,个头和外面水果摊上卖的差不多。直到冬天,那橘子还倔强地站立枝头,实在熟透了,金黄色的外皮,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散发出迷人的色彩,颇为养眼,不用剥开,似乎都能嗅到那橘子的香味。我一直没舍得摘,直到快过年了,那橘子实在在枝头待不下了,我才动手,轻轻一碰,就落下了,熟透了的橘子,味道特美特甜。怪不得王羲之《奉橘帖》里有句:“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看来,经霜后的橘子,酸度降低,糖度提高了,味道会更好,古人早已知之。
读胡竹峰的散文,他也喜欢王羲之的《奉橘帖》。他说:“王羲之杂帖最好,好在有人情之美,情在不经意间。”他更多的是从内容上解读。其实,《奉橘帖》书法更妙,光那一个“橘”字,就能让人嗅出一股浓浓的橘香味,我曾反复临写,可总觉得写得不够味!胡竹峰还从《奉橘帖》中推测:“王羲之是懂得农作物周期的,可能他家中有果园。”这话,我信!
橘子还有一个名字,叫“木奴”,一般人不知道,我也是从车前子的文中知道的。“木奴”,挺古色古香的,叫起来顺口,很有旧时光的味道,可不嘛,这名字至今叫了都快2000年了……
看来,“秋天吃新橘,也是一件美事。”这话没毛病。不过,在我看来,若改成“霜降后吃新橘,也是一件美事”似乎更准确些!
三、食蟹
“秋天的吃中,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这话还是老车说的。
他还说:“吃螃蟹,还是一个独吃为佳,吃出个悠闲劲。其次,是两三个好友不紧不慢地吃着。”看看,这绝对是经验之谈。
“八月秋高蟹正肥”,说的是中秋时节食之最合时宜。我不喜欢吃,可看别人,“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喝五吆六,豪放有加,直吃得大汗淋漓,满手油腻,我也是醉了……
自古以来,文人似乎更好这口。历史上好之者多得是,远的且不说,即清代以降,可查之于文献中的就有美食家李渔、画家李瑞清,近代的齐白石等等;连大文豪鲁迅,也颇好这一口。他在日记中曾有多处食蟹记录,其中不乏有“夜食蟹饮酒,大醉”的记录。散文家兼美食家梁实秋曾这样写到:“食客每人一份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成,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撕之劳。”食蟹,还佐之以工具,倒是斯文了不少,可联想到餐桌上那一堆蟹壳碎骨,杯盘狼藉,让人有不忍直视之感!
食蟹,的确是一种饮食喜好,无可厚非。但我觉得,即凡饮食,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传承,当以不失儒雅为好;而食蟹呢,尤其如此,要的应该是那份优雅,那份文雅,那份悠闲,那氛围……
看来,对于食蟹这件事,还是车前子说得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