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存:是遏制涨幅,不是降价
楼市新政直指房价,自在情理之中。2009年的楼市跌宕起伏,但是最终以房价地价的高涨收盘,而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地价涨幅惊人。
截至2009年11月,20个重点城市中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12个城市成交均价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并呈稳步上升态势,另外8个城市也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与2009年1月相比,深圳、北京、厦门、南昌等9个城市住宅成交均价涨幅超过30%。而深圳和北京的新房成交均价分别累计上涨83%和54%。
最大的问题出在2004年-2009年,这期间重点城市的住房均价增速加快,其中北京的累计涨幅达到163%,而同期GDP、人均GDP等指标涨幅均不及90%,;上海房价涨幅高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涨幅;广州住宅均价累计涨幅虽不及同期GDP涨幅,但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天津、武汉、重庆、南京等二线城市住房均价涨幅低于同期GDP等指标。
以上种种,对于决策层来讲,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成为最大的压力。12月份至今,楼市新政密集出台,增加供应,抑制投资和投机,以提高准备金率做事谈的信贷收缩政策,未来启动的加息,税费减免二转五政策,等等等等,政策组合拳重重的砸向市场。
与此同时,“遏制部分城市房价涨幅”也逐渐被不理智的“房价大降”所代替。部分城市的楼市也重新呈现观望态势,局面令人忧虑。
那么房价地价大降的基础是否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在土地供应不可能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打击囤地即使会有一定效果,但是却不会有供需状况的根本扭转。我认为,楼市消费的合理化也应成为舆论导向的重点。
十一年的市场化房地产改革,功绩是看得见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亟待要解决的。保障房建设的缺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财力是根本原因。目前很多城市的保障房建设实际体现为城市的拆迁改造,像棚户区改造这样利国利民利市的大事,需要多方努力,更需要改善性需求消费人群的购买支持。
新政要更多的体现这一支持力度。而不是相反。
《南方都市报》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