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宝存:忠告潘石屹:想赢怕输,一定会输!

(2009-09-10 05:56:56)
标签:

房产

soho

地王

万科

潘石屹

中国

分类: 谈房论市
陈宝存:忠告潘石屹:想赢怕输,一定会输!
 
    在9月8日的《财经》论坛,潘石屹直言已经“做好两手准备”,在市场好的时候拼命出货,市场坏的时候拼命进货。他透露,SOHO中国统计了9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不少企业的储备量足够开发30年,有的甚至需要151年时间方能开发殆尽。“土地闲置两年就要收回的政策在好几年前就出台了,但我看到现在的土地情况,担心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仍会有危机,仍有不少土地游离于法律之外。”
    大房企的土地储备量最近一直是潘石屹批评的重点。但是,足够开发30年,或者够151年时间开发完毕这样的话是不是很弱智?是不是等于胡言乱语?不知潘石屹的SOHO中国是如何计算出这些房企的土地足够开发30年和151年的,全国布局的大型房企的土地是否仅仅局限在一个城市市场?我们没有看到这种现象,那么在各个城市获得土地的总量,势必加入到各个城市的销售当中去?我想请问潘石屹的是:哪个城市的土地供应量已经过大于求至150年之后了?
    08年的楼市必将是一个分水岭,我的观察:经过08年的变局,前景看好的几家公司应该是走下坡路的趋势,第一家是王石的万科,第二家是首创的刘晓光,第三家就是潘石屹的SOHO中国。不是这几家企业不会成长,而是这几家企业的市场地位会缩减,与同期驰骋市场的很多企业相比,过度的悲观是这几家企业丧失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潘石屹的局限自不必言。在京沪市场中,很多房企都具备和小潘竟地的实力,小潘的优势尽失。还有一个原因是金融危机致使小潘擅长的写字楼商业物业的成长受到限制,潘石屹的模式很难复制到其他城市。商业物业与住宅的价格倒挂并不鲜见。
    王石的万科声称不拿地王,实际说的是假话,不拿地王原因最多的是拿不到,而不是不想拿。我们很难说万科的二线城市获得土地不是地王,房山区的土地不是区域地王。万科的拿地模式一直没有改变,分散在全国的万科分公司,很难在一个城市,特别是京沪有完全竞争的实力。
    至于刘晓光的阳光100,最近的衰落更加明显,资金优势不再,央企加入竞争只是一方面。作为主导房地产市场的易小迪,08年预测北京上海房价将下跌30%、50%,奋起直追易宪容等等唱衰大家,企业不被误导是不可能的。
 
    最高点拿地扩张不是难点,傻子都知道。但是最难的是像保利这样在最低点拿地,这就需要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对于王石和潘石屹、易小迪们来说,基本已经远离。
    企业的兴衰原因只在领导人的判断,而像潘石屹的所说的:一块地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兴衰的标志(大意如此),不希望这是对SOHO中国命运的预言。
 
    土地稀缺改变不了,土地之重要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重要性不必再重复,失去了土地储备的优势,在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城市化进程中,势必落败。
    至于开发年限的限制,实际我们很清楚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一线城市管理稍好,企业也比较规范,对于土地出让至今受阻的二三线城市,是很难被落实的。不被落实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实际只有在土地出让中增加财政收入,天价出让之后的土地被退回,才是最大的压力;二是开发可以限制两年必须动工,但是开发节奏就是企业自身根据市场状况做出的。开发实施是一年还是十年,这是行政命令解决不了的。
   
    过于频繁的市场调控,最终影响的一定是谨小慎微的企业的发展前景,这也很好,企业的分水岭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才能产生。仅仅靠市场判断,不懂政策走向的企业,很难在中国市场上有很准确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判断,不是什么人都能判断准确的。
    至于行业的大佬,必然是一代代更换下去,这也是企业领导人的心态所致。我们知道一点,不论是股市还是楼市,对于调控的心有余悸,企业领导人的心态变化很微妙。我们知道:心态可能改变一切,这在赌博中表现的相当明显。即使是在成熟的赌徒,也会在赌注升级到自己无法轻松承受的情况下改变心态,想赢怕输,一定会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