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最大的失误是没考虑最新变量
陈宝存/ 文
据《华夏时报》最新报道:北京告急。一些总部在北京或以北京为主要开发区域的品牌房企,正计划将开发重点转移到外地。据北京市建委的一份内部数据表明,40%-50%的待建项目已经“关、停、并、转”,不少房企把主要项目的进度推迟到6-10月份,并暂停了新项目的开工计划。
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2-3月份的调研报告认为,房企撤离北京的趋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导致住宅用地出让规模大幅缩减,接下来将会引起后期住房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经济回暖、需求恢复的时候,供需矛盾却又将重趋紧张。”
北京社科院蓝皮书依据的是08年北京市场销量的统计数据,北京社科院认为,根据2008年1到9月的数据分析,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9.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55.8%。
但是北京市场一季度的销售情况却不是这一走势,最新消息:北京三月份三月份北京期房8000余套入市,而商品住房签约量为11504套,环比上涨96.15%,现房签约2453太,环比涨43.22%。
在成交量下降的同时,投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我们继续引用报道数据说明这个道理。
也是在《华夏时报》的报道中,2008年,北京市新建商品房成交1335.4万平方米,同比07年下降38.6%,其中住宅成交103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4%;二手房成交637.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1%。但是同时,土地供应、规划许可和项目立项均出现下降的情况。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土地供应4634公顷,完成全年计划的76%,其中住宅用地863公顷,仅完成计划的51%;行政办公用地完成计划的44%,商服用地完成计划的47%。而北京市规划委全年共受理规划申报比2007年减少近20%,为近5年来最低。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已经对北京市的经济、财政收入产生了较大影响。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610.8亿元,同比下降11.4%;全市完成房地产税收额282亿元,同比减少11%;土地出让价款全年完成639亿元,同比下降0.9%(2007年增长了34.9%)。
房企投资意愿下降引起的财政收入下滑,对于未来保障房入市无疑会有极大影响。迹象很明显,北京正在重复香港董建华97年公屋计划8,5万套的老路,当然是否也是重复香港保障房供应在董氏期间为0的结局尚难预料。但是保障房建设是必须依托财政的,北京财政的难题也不会与经济大势相背离。
过度调控自08年9月份起已经结束,房地产大势向好也很正常。只不过购买者的观望导致开发企业的观望,所以房企都在观察销售的走势,以决定未来投资的走势,以及何时开工、是否继续开工。北京保障房计划在加剧这一观望对峙的趋势。那么蓝皮书带给购销双方的信息很明显,继续观望实属正常。北京楼市回暖与否,关键在购买方面,但是又不完全由购房决定,楼市也远远没有进入买方市场。
原因还来自于征用土地的难题。市场化征用越来越普遍。这一变化也就决定着土地价格继续上扬,即使免交出让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土地收储价格的上涨也就抵上了出让金免交的空间。低价征用只有一个后果:土地收储停滞。这是在恶性循环,不是可持续发展。
蓝皮书的研究者仍旧继续不求甚解的易宪容们的老路,也难怪,不求甚解的原因是对行业的外行和不用心所致。依据08年市场状况也好,06、07年的市场状况的指标也好,一定要结合未来的变量,而这恰恰不是对市场走向一知半解的学院派专家的长项。与其闭门造车,不如走出书斋,更多的融入购销双方,了解刚性需求的现状和土地供应的现状。至于过往的数字,仅仅是参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依据。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