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更大力度楼市促市政策将出台

(2008-12-16 00:00:22)
标签:

房产

楼市

税负

内需

力度

分类: 谈房论市
更大力度楼市促市政策将出台
 
陈宝存/ 文
 
    《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金三十条)对于楼市的利好前文已经分析过,但是我们知道,此文重点是针对股市的。那么对于楼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下,是否会继续更进一步出台鼓励楼市消费的政策,回答是肯定的。
    对于现在的形势,总理表示:“还是抓住时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要争分夺秒。我们已经制订了一个拉动内需的两年四万亿的投资计划,现在关键是要抓紧落实。有人误解,说这次投资,你们把较大的比重还是放在基础设施上,我说十项措施是全面的,是一个整体,可以说我们是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它不是单一的。”总理也一直说:“这些措施还没有完,我每天都在想,力度够不够,能不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还再考虑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果的拉动经济的措施。”
    而截止到目前我们看到,楼市仅仅是松绑,而救市政策还停留在地方政府层面,中央政府专门对准楼市的政策还没有明确出台,只是重新确定房地产行业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地位,而如何促进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健康发展的力度还没有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承担了很多指责,承担了过度责任的行业。市场化地产行业之路本无重大问题,只是因为土地出让方式、土地供应、税负过度造成了05、06、07年土地供应趋紧特别严重,上市企业和大型国企涌入地产这个原本被视为垃圾的行业里淘金,造成土地价格疯涨,房价的疯涨。给房地产行业恢复地位才是真实负责任的。
    07年地王都在谁的手里?我们心知肚明。有多少中小私营房企在06、07年拿到过拍卖地的?即使如碧桂园这样的企业,我们看到大规模的土地均在不知名的城市的边缘地带。这样的企业给当地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理念,更是对地方经济的补充。
    但是仅仅是一二线个别城市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不是根本问题,我们一刀切的政策砸向的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错误的对形势的估计以及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带来的是全面的副作用和房价的暴涨。只好又一次急刹车和硬着陆,这就是07年的“9.27房贷政策”的实质。
 
    那么急刹车造成的头破血流,不是仅仅在房企。打偏了政策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停顿和基础行业的大幅缩水。那天在一次活动中,朋友讲装修行业的萧条,惨不忍睹。岂止是一个行业,相关行业50多个,因为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严重打压,大幅下降。
    等待房价剧降的人们一直很失望,因为房企一直在跌宕起伏中过着“过山车”一样的日子。在市场萧条之后本能的反映是不再拿地、减少开工、停止投资、投资转移!毕竟投资者不是仅有一个行业可选。那么今年的下半年,房企提早冬眠,也造成了大量建筑行业农民工的返乡潮,大量钢铁企业的全面限产停产,钢价的大幅下跌也只有限制生产一途,相关的行业全面萧条和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大量失业的产业工人和农民工面临着吃饭问题。
 
    这样的局面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多少关系?这样的局面来源于政策的失误和唱衰的恶果。像石家庄这样的省会城市二环3500左右的房价,带来的是三年大变样目标的停滞,这是必然结果!
    如何启动市场,在于信心。消费信心和合理的对形势的估计。
    我认为:中央会继续出台更大力度的推动楼市消费和开发企业投资信心恢复的大力度政策。救开发企业救的是经济的全面恢复,救得是基础行业和农民工的就业,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过度的对开发企业的限制只会造成资金的外流,行业的萎缩。
    那么大力救楼市无外乎几个方面的政策支持:
    第一:减负
    1.购房者负担的大幅减少,如继续降息、减低购置税负、直至鼓励购房退税、扣抵个人所得税;
    2.企业税负的清理减免,重复征税在行业内是广泛存在的,税负在房企成本所占比重太高,而高额税费必然转嫁给消费者;
    第二:改限制消费为鼓励消费,思路的彻底改变
    1.取消二套房贷的限制,结束银行的观望,明确银监会和央行鼓励住房信贷,与中央方针靠拢;
    2.商品房明确取消90|70这一严重违背市场规律的政策,改善性需求是商品房的购买主流,3.5人的家庭人口,90平米人均建筑面积25.7平米,此等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高收入的改善性需求不会追捧;
    3.任何垄断行业和收费部门强加给开发企业的收费、罚款应该严格限制,财政对于房企的处罚收入专项管理,打入保障房中廉租房建设资金;
   
    总之,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我们的管理体系中是要政策的大力扶持的。至于舆论,必须尊重行业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情绪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