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投资是糊涂政策
陈宝存/文
先不说限制投资是否有法理依据,是否有悖市场精神。如果投资被限制,大家仅有一套住宅,那么大量买不起住房的或者临时到一个城市打工的人群,租住谁的房子?
还有商铺投资,如果进行限制,那么是否开店的都必须购买商铺?
市场经济的发达,贫富分化越来越成为可能,这是很合理的结构。本来追讨“原罪”什么的就是最不明智的,势必影响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那么政策制定者们基于仇视富人的心态,就是很没有道理的。
税收大量的依靠“富人”们,经济活跃也一定是“富人”的功劳更多一些,仍然沿用封建时代的老思路,市场经济堪忧。
大量的新加入城市的大学生、和农村进城务工、做生意的人群,必须考虑临时租用住宅和经营场所,因为他们只有租房的能力,这样的人群我们是否考虑进去给他们廉租房?是否考虑经营场所也给他们提供?这部分人群无疑是不可能有实力购房的,政府又不可能去考虑,那么临时周转用房只能是来自先期投资者。
你总不能恢复到月入几百元也能轻松购房的地步吧?
思路绝对错误,导致的政策也会背离现实。我觉得行业政策的出发点不应该让一个行业死掉,也不应该没有可持续性。这样的临时政策没有存在的必要。
石家庄以及河北各个城市的三年大变样,基础就是要新增大量的城市人群。没有规定过这部分人群必须买房才能生存在城市。更有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的城市,如石家庄,户籍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甚至规定农民工可以迁入户口。以目前的财力,有否可能新增人群政府全部提供廉租住房或者新创的经济租用房?
大量的拆迁人口要临时租房,大量的城市务工人员要租房,城市中心名校周边有大量的租房人群。(这也是空置率假象的一个方面,为了陪读子女而在名校附近租房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市场上可租用住房的大量存在。那么第二或者第三套房,就是合理存在的。
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并非富裕阶层的原住民因为拆迁,获得不止一套的住宅,失去土地的人们在素质没有绝对提高的情况下,依靠租金过日子的很多。当然这部分人群是不受限制的。但是除此之外的大量需求还是要有市场的。
投资房地产的未必都是富人。有很多城市居民“有一铺养三代”的想法,住宅也一样,合理的价格买下房子用于出租,第一升值,第二增加收入,贴补家用。这才是真实的。
考虑租售比的很多结论也就没有依据了。空置率也就要综合考虑了。真实的需求到底是多大?是否是按户籍人口家庭一家一套来考虑需求?
限制投资也就不合理了。市场化的多样性,归于市场调节是最合理的。调控只是对市场的误解、误区。很多问题的存在源于财政困局,过度的采用调控手段,如何实践机构精简?吃财政饭的人员的大量精简?相信市场,而不要相信人为调控。很多问题的出现还是我们不太适应市场,很多认识的失误才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调控政策。这样的话:机构越来越多,管理者权力越来越大。这是与市场化要求相背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