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不见未来,那就看过程

(2009-03-09 08:38:35)
标签:

杂谈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9/03/a33.jpg

最近有一篇报导让 我想了很久。芝加哥有一位室内设计师叫Anthony Michael,她的母亲已经中风、行动不便,独自住在城郊一栋房子。 Anthony则和太太与孩子住在城另一端的市中心,母亲身体常出状况,必须请看护,但看护来了又走,这段日子Anthony几乎每天都自己开车去看母 亲,途中常常塞车,花很多时间在车上。美国人比较没有家庭观念,这时候Anthony才终于决定,应该搬出来和母亲那边「一起住」

身为室内设计师的他,一边找房子,一边也开始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挑战,他想设计一栋让轮椅很方便的大房子,终于在芝加哥另一端找到了一间颇合适的旧房子,开始「大改造计画」!

在Anthony专业的设计下,这栋老房子除了地基以外,几乎全都改动过;原本的两层楼建筑,为了母亲再加了一层全新的、舒适的顶楼加盖,而为了这 第三层,Anthony也必须把整栋房子再往下挖深,于是地下室也变宽敞了。为了母亲的方便,他还加了侧门以及电梯,还有一个宽敞的14人座家庭剧院,屋 里屋外还有六座壁炉。他说,他的母亲的标准一向很高,所以他也依着母亲的标准,将每一个细节都打造得很好,巧妙的是,整栋房子到最后没有任何地方看起来是为了轮椅进出而设计的,全部的便利设计都隐藏了起来,「看不到斜坡、看不到扶手」,但母亲不会感受到任何一点不便。

看来Anthony真的花很多心思在这栋房子上。这个房子大改造计画,从2003年的春天开始,一共进行了两年整

不幸的是──

就在,他们终于准备搬进这栋房子的前一个星期,Anthony的母亲去世了

他们依然搬了进去,后来,愈住愈觉得这栋房子太大,住在那边很孤单,于是就将它卖掉,举家又搬回了市中心的小房子居住。

这篇平淡的故事重点不是在「母亲去世的遗憾」,但读完后依旧觉得,人生果然无常。我在想,如果我是 Anthony,在我终于还是搬进去后,抚摸着那些细致的装备,那些便于轮椅进出的空间,却不见母亲、轮椅,会不会后悔

我会不会想,早知道,或许应该不必弄眼前这些电梯,或许不应该把两层楼换成四层楼,或许不应该在厨房这边精雕细酌,或许也不应该加这个侧门…或许可以少几个壁炉……。总之,这里少做一点,那里少做一点……加起来可能原本两年的房子,一年就可以盖好。母亲也可以在人生最后一年,搬进这栋房子安享天年,也享受儿子的专业……呃,或许母亲也不会这么快去世?

这些……当然都是后面才去想的。这个例子我倒想到,不对。

Anthony至少做对了一件事情。他「做」下去,而在「做」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那些来来回回的设计、每次过去看半成品的屋子,我相信Anthony的母亲应该也有看到、也有参与到。就算他的母亲一直都没「住」到新栋房子,但是她两年下来,一定天天都在作梦,梦到看到了新房子,抚着这新房子的精致设计……。老母亲所感受到的美好,其实不逊于实际搬入新房子

所以,我觉得Anthony应该无悔。因为这两年的建立这栋房子的「过程」,已经刻骨铭心,已经让母亲高兴!

也让我们想到,现今不景气的状况,人们无论如何调整心态,依然无法制止的去找「目标」。有志向、有能力的人,也总是会定出很高远的目标。一旦有了目标,我们也往往就忽略了「过程」。我们都在盖一栋房子,都花两年的时间;我们都很努力的盖,但有可能两年后,我们的「目标」就这样去世了,那这两年来我们得到的就只剩「过程」──

「过程」是怎样,非常重要。

这一个月来,美国媒体舆论界渐渐喊出一个声音,这声音之大真是史上罕见──这声音是,竟然有一些记者或评论家,大声的喊出「媒体应该再正面一点」!或者对企业主喊话「你们说话,都应该再正面一点!」

譬如,这篇文章是在呼吁「广告主」要正面一点。什么,广告主也要正面?原来他的论点是,记者就算必须公正而无法写过于正面之物,「广告主」没人叫它不能正面啊。这位作者说得有理,他说,现在这时候应该要「创造需求」而不是「攻击其他厂」,应该要「刺激新需求」(stimulate)而不是「重导旧需求」(redirect ),他举了一个例,譬如现代汽车最近在美国做的广告就是说「We’re in this together」,在这艰困时期我们一起走!如果在买下一部现代汽车之后12个月内若车主被资遣,可以将车子送还给车厂。 另一则杂志文章则是把标的移到「商业简报」去,大声诉求,老板们的商业简报,可以再多加点「正面」的呼喊好吗! 他们说,在这时候,大家反而不敢说「明天会更好」,怕自己眼镜会碎掉;问题是,在愈困难的时期,我们必须提出更加倍的潜力来做到更好的事。才刚出征,信心 就只有一半、动力也只有一半、什么都只有一半,那么潜力也不容易发挥出来了,不是吗!环境已经教我们要特别小心,我们已经会特别小心了;但过于小心,可能 连走在明明安全的险谷都会因为太紧张而不小心脚步交错踩到自己脚而滑到山谷底!

那你会问,这些呼吁是对的吗?

为何要这么正面?

如果是要去撞墙,这样一来,不就是带头第一个撞墙,当别人的护垫嘛?

报导对于「正面」有一个说法。他们说,目前大家没信心,在心理学称为「近视效应」(recency effect)。这是在说,人们很自然的会以「最近的过去」,来判断「最远的未来」, 但这样根本不符合平衡的原则,因为,最远的未来应该是从最「远」的过去一路下来而导致的,而不是最「近」的过去来导致的。所以他们说,巴菲特才会说「我们 将击败它!美国最好的日子还在前方!」除了欧巴马以外,商界人士已经很少做这样的宣言,这个宣言不见得表示它有把握,而只是提醒大家用大格局去看事情而已

这点,我就不是很认同现在一般的看法了。

我认为,要大家在这时候看清楚,就如同Anthony来预测他母亲何时会去世,赶快满足她一样,这是不可能预测的。每天早上出门,我们永远不知道晚 上是否能回家。未来是完全不可预测的,现在这时候,看不到就是看不到,摸不着就是摸不着,就算是从最近的过去、最远的过去,中间怎么做 data mining,天机不可泄露,永远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不过,身为微小的、无力的我们,在庞大的金融体系与全球政经机器、媒体的运作之下,虽然对未来完全无法操控、看到,但,没有人能阻挡我们去享受这通往未来的「过程」

这就是我从Anthony的故事所联想到的事──我们正面思考、正面看事情、正面的享受这一切,不是因为看好未来或看到什么目标,而是让我们这段过程是很美好的。正面的过程会带来怎样正面的效果,甚至会不会带来负面效果,我们不会知道,但,这段时间保持着愉快,所有事做得比以前更「满」,做到「满出来」,对渺小的我们来说,反而是面对不确定未来最安全的方法。

Anthony盖一栋房子,无论最后母亲是怎样,只要他从第一天开始盖起就注重着这「过程」,不断的和母亲讨论,让母亲快乐,那房子最后有没有盖起来,也不是很重要了

那栋美丽的房子,在母亲闭上眼睛之前,其实早就已经盖起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