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尔街日报》与《时代杂志》整理

(2008-09-24 10:31:17)
标签:

it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09/p213.jpg

抱歉这个题目耸动了一点,毕竟要理出10种对策真的不容易,月初在《华尔街日报》看到一篇说「如何处理线上的『我恨你的公司.com』」,还没沉淀完,这周又在《时代杂志》再次看到一篇更猛的: 「被线上攻击?如何『报复』回去!」我也决定再添几个自己的想法,演变成现在这10种处理线上攻击的对策。

线上被攻击,每个地方的网路都会发生。人在线上可以匿脸、匿名、匿踪,什么难听的话都不怕讲,不能完全怪这些戳乐(troller)、攻击者,因为人本来就各有不同,这才是线上攻击的主要起因。平常的时候,教授与学生,商人与学者,ABC与本土、城内人和城外人……大家不会碰在一起,这么赤裸裸的讨论国家大事或人生的道理,但在网路上,随便一碰就被你碰到了,由于大家背景上的不同,很快就会产生冲突。

线上冲突,忍忍就算了?但大家最怕的不是这个。譬如报导提到一位已有名气的英国女星Tricia Walsh-Smith,直接在YouTube上面骂她的前夫,是多么的一个烂人。虽然这三部短片对她自己的负面影响恐怕大过于她前夫,但她骂的那些话,自然大家就「以为」真的发生过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你或许可以暂时忍受有人扭曲事实,但,你不一定可以忍受,其他观众,竟然也开始跟着相信这些错误的事实!

两年多前,开这个部落格的一开始,还在创投工作的时候,只喊出「大家来创业赚钱」,居然就有人骂我这种死要钱的创投工作者之类的话;而对我而言,每天想点子、每天看新网站、每天做网站,是我身边的一帮好友及矽谷人天天在想、在做的事,居然被台湾同业的人说:「异想天开」。其实回想起来,我自己初入创投,的确有时也会很讶异金融界的人相对于科技界是这么的「金钱导向」,买名表,比看谁开什么车……,但我放在心里,自己在网路上则被人骂得臭头。

人人都不同,这是我们自己的错。只要我还想继续在网路上这个「大融炉」里面讲一些有创意、有内涵(insightful)的话,难免撞到和你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提出「他不懂」或「他不爽」的回应,这时候,就要有「对策」,这对策许多不只是愤怒的打回去,更重视的是要和某种「内修」结合。我想,美国人比较直,那两篇文章举的例子,全是一些英雄式的反击法,我想整理这两篇文章后,顺便加入一些我的想法,提出10种处理线上攻击的「对策」(尤其前三条是100%原创呵):

对策一,接受它,顺着它走:这点是大家最不愿意的,他们说的都错,为何我要「顺着走」? Well,或许有些部份,他们是说对了,只是我们自己不想承认罢了;譬如他们说你就是一个金钱导向的人,你很生气的说,我哪是!我有理想好吗!但静心下来想一想,的确,相较于这些愿意一辈子奉献给实验室的人来说,我们的确是商业导向,的确是什么事都要思考能不能有商业价值的,那,第一个对策,就是「干脆就正视它」并且跟着走了罢,算了。

对策二,「反向强化」现象:有些事很巧妙,当有人攻击,把一个明明是绿色的东西硬就掰成「红色」的,这个攻击者至少帮你证明了「这个东西是彩色的」 ,不是吗?当对方在说你是个「高高在上、不听人说话、自以为是就做决定的胖子」,其中胖子、自以为事等等可能对你来说是不公平的负评,但是那「高高在上」、「做决定」却是正评,反而告诉每个人你是一个可以做决定、可以高高在上的人,塑造另一种形象。对一间公司或个人来说,不见得是不好的形象,所以第二个对策就是,企业可以揪出这些形象,反而去强化它。

对策三,事实「迟一点知道」会更美好:有些事,明明就不是事实,却有人讲得言之凿凿,几近毁谤,在没有明确的事证下,先不要急着回应,也不要浪费时间去回应,可继续在自己的路上行走,总有一天,当事实出来,这个事实的「威力」会更大,大家会突然觉得,原来当初是多么的愚蠢,也会让那些爆料者更为警惕,下次不敢再乱说了。所以对策三就是,与其在第一时间就回应,不如更努力去证明他说的是错的,并且花时间准备,当事实重见天日的那天,可以用最大的大炮「轰回去」!

对策四,特地开一个新网站,打回去:有些比较严重的,或许会想在第一时间「轰回去」。报导举例欧巴马被流言攻击他的背景与宗教问题,就开了一个网站「Fight The Smears」特地来处理这件事。有个新闻系教授被「Rate My Professors」上面有学生批评,他直接录一段影片,骂他们「我们不是在这边照顾婴儿,我们是专业的老师,该长大了你们这些白痴!」这种对策,虽然不见得是最好的方法,但若以「行销」的效果来看,可将它视为一种「抓住最佳时机」的反向的线上行销活动(online campaign)。由于这种线上活动是搭在先前的风暴之上,所以不必什么宣传,效果就会在第一时间自己出来了。

对策五,收集足够资料,再提出告诉:有时线上的资讯太多太杂,不知道哪些是比较严重的,报导说了一句,「线上的每一个悄悄话都会在Google上面出现」,这句话其实反而帮了这些被攻击者一个小忙,提醒我们可以透过Google来「收集资料」。要知道,若要针对任何线上攻击提出告诉,必须第一:有明确事证证明对方的身份,第二,这件攻击造成某些商业或收入上的损失。一次的攻击是无法收集到任何足以提告的资料,但Google可以帮忙收集「很多资料」,有些痕迹就露出来了,而且很久都洗不掉的。该篇报导也引述Google专门负责排序的Matt Cutts的话,他建议大家可善用「Google Alert」,每次你的名字出现在某网站,就会寄一封email给你,平常就可以开始收集。

对策六,同流合污,以同样泥巴战回击:一个攻击者,常常同一个人在好几个「地方」发动攻击,抓都抓不完。但以此类推,我们其实也可以在好几个地方保护自己。对方一人可做,我们一人也可做;对方三人可做,我们也找来三个朋友一起做。报导指出,「回应烂发言的方法,就是『更多的发言』!」,用大量的善言来冲淡恶言,以来保护自己,美国有公司专门在做这样的事,像Reputation Hawk帮你「救回」Google第一页的搜寻结果,一个月要付他们1500美元(台币5万),这种事其实靠一个人就做得到了,只是一间公司可能得安排半个人的人力天天在做这件很没意义的事就是了。

对策七,偷偷将恶言处理掉:这对策一般不建议,简单的做法,就是将留言狠狠的删掉,再留,再删。该不该删留言,我自己也没有一个准则,必须见招而定,若要删,就要删得干干净净并用一切方法回堵他继续回来,若他还继续回来,那相信网友不会再相信他了。但有些偷偷处理掉的方式,若被发现,就真的很惨了,譬如报导提到维基百科抓到偷偷处理掉恶言的就有好几例,ExxonMobil试着改上面关于漏油的资讯,FBI市着改他们关恐怖份子的营的内容,还有Jimmy Wales也改了自己资料。

对策八,平常就先「养坏人」:好人和坏人打起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清楚,但好人混到坏人之中,坏人自己就乱了。华尔街日报报导,一共高达35%的「某某公司sucks.com」的这种「负面域名」,竟然是由该公司所拥有,这包括Wal-Mart Stores、Coca-Cola、玩具反斗城、 Target、Whole Foods Market。其中最甚者为Xerox,竟然一连申请了xeroxstinks.com、xeroxcorporationsucks.com、ihatexerox.net等等高达20个「负面域名」。你说,企业买这些关于他们公司的负面域名,真的是因为「避免有人先买」?我倒觉得不止如此。若要买个「可口可乐很烂」的域名,至少有上千种的域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吧,怎么买都买不完的!我反而觉得,这些公司也顺便在帮自己「养坏人」,万一遇到攻击,可以做一个「看似攻击站,其实是友站」来打回去。

对策九,平常也要先「养好人」:我常在演讲中开以下玩笑:某个厂商想要造成「网路上一片看好」,只要办个「征文大赛」就够了!一瞬间,几百篇正面的文章,就这样被塞到了搜寻引擎的嘴里,这几百篇一定在各大BSP上,有的是自己的域名,搜寻引擎的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都搞定了也!有些企业不想办征文的,也事先请员工,先在各大BSP都先开始「铺点」,开「分站」,万一有什么事情可以在很多个战场同步开启攻防战,搜寻引擎可以「马上变天」。

对策十,虚、心、检、讨:这还是基本盘的,也就是真的去看那些话,思考它其中的意义。报导讲到其中一个案例,圣荷西的Razzberry Lips商店被客户在网路上骂,她亲自道歉,这个乱骂的人竟然就将原本的骂语,自动改成正面的评价。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eBay,香港商家提到因为太忙没即时寄出商品,结果被给负评,他就诚恳的道歉,那个人竟然愿意再给正评。这是对的,不过,我建议,应该一个月做一次这样「虚心检讨」的事情,选在心情不被打扰的时候,一次看完,一次检讨,一次改进。

为何?

因为线上攻击,表示你一定在创业、在做什么大事,许多大事本来就是和99%的人不同,也不可能得到99%的人的理解,但这99%人之中天天都有一两个给你「指教」,你就可能会慢慢的变成那99%其中一人,再也没有独特性,再也找不回当初的自己。

若有「急件」怎么办?好,有人写信建议你要去看某地方的负面声音,那,你就请他帮忙看,然后转述给你听,这样一来,就不必受到第一线的冲击。而且要给自己心理建设,就算这些话没有在网路上被讲出来,平常在职场上、在人人背后,也常会有人闲言闲语或捅你一刀,只要行的正,实力总有一天被看到。

最后再「附赠」第11个对策,由于它还没出现,所以是一个创业机会。

我们发现,网路上最可怕的,是人性「聚众」的一面,从大家一起耳语开始,得到某种快感,这种快感让大家继续做这件事,而这个动作不知不觉的在帮那少数的戳乐助长声势,把谣言更加扩大。所以,攻击者在网路上很容易「交朋友」。

被攻击者,反而不容易交朋友。我们常看到,咦,两个团队明明是同质性很高,却竟然因为文人相轻,虽不致落井下石,至少乐于「坐壁上观」,看到对方碰到与你一样的事,就会说「活该」,自己比对方先碰到而对方再碰到,也会说「现在该你尝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业机会了。网路上的攻击者,可以因人性而串连起来,同仇敌忾,好像他们发起这些攻击,原本就是对的!而网路上那些无辜被攻击的人,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很少「结盟」,网路上显然缺少的是一个正面的alliance,这样的正面的联盟由于人性的限制,实在太难成立、太难维持,所以,更必须一个网路创意,来帮他们成立、来帮他们维持这个联盟。

谁做出来,解决的不只是1400万上网人口的事,而是12亿上网人口的事。

http://img.tongji.cn.yahoo.com/392363/ystat.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