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工具Ubiquity推出0.1版

标签:
it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08/aa1.jpg
这「1000」的数字不是随便说说。 Ubiquity是Mozilla
Lab的作品之一,让浏览器的使用者像以前操作DOS那样,直接输入「指令」(command
line),即可立刻操作一些动作,譬如「map
SFO」马上叫出旧金山机场的地图,「twitter我是小猪」就马上送一个「我是小猪」的短消息到twitter里。这个产品从去年就开始制作,直到这星期才终于推出「0.1版」。台湾这边,这星期也已有资深网路人Tenz、电脑玩物与(香港博客)天佑等高手提到这个有趣的新服务。
安装Ubiquity很容易,只要使用Firefox浏览器即可下载这支安装程式。安装后,重新启动Firefox按下它预设的快捷键「ctrl」和「空白键」,左上角即会跳出指令框框,等待您输入第一个指令,不过要注意的是像我的中文输入法的快捷键正好也是这组,因此要将中文输入法暂时转成英文输入法再按才有效,或干脆转成其它快捷键譬如「ctrl」加「Q」也很方便。
安装了之后,接下来,思考它的创业机会。
先来看看目前由官方正式推荐的(应该是较棒的)「指令」,共有54个,我将他们大概的分为四类:
一、搜寻类:目前推荐的大多还是「搜寻类」,使用者下指令去网路上搜寻某一个他想要的东西,譬如刚刚提到的「map」,直接打「map
SFO」它就直接在Google地图上点出旧金山机场的位置,查「weather San
Jose」它就直接告诉你圣荷西的天气,还有一些「xxx-search」的指令可以到各大网站搜寻内部资料,xxx就是那个网站的名字,目前支援的有Amazon、Answers、Ask、eBay等。若下了「flickr」指令则直接搜寻flickr,「wikipedia」直接搜寻维基百科,还有像「define」就是搜寻字义,当然别忘了还有「google」可以直接搜寻Google。
二、网页相关:这些是关于处理此网页的指令,譬如「digg」就是将此网站「推」入digg,「tinyurl」则是将你选的这个URL直接制作一个新的短网址,而「view
-source」则直接打开此网站的原始码等等,「edit-page」则让你马上转到编辑模式编辑此页,
三、网页内容相关:这些指令更深一步处理网页「内容」,譬如「delete」将你所框选的字从网页上直接删掉,「email」则将你所选的字直接寄给Gmail的朋友,「word-count」更是常用功能,可以计算一段有多少字。不过这一类的指令通常需要使用者先「框选」想处理的内容,得先动滑鼠再敲指令颇有多此一举的感觉。
四、个人事务相关:还有一些指令是给个人的小工具,大多是Google旗下的东西,譬如「add-to-calendar」就是加东西到个人的Google
Calendar,「get-email-address」可以将你的朋友email透过他的名字调出来,「last-email」则马上显示出你最新的几封email,打入刚刚提到的「twitter」则开始敲击讯息,还帮你算字数。
这54个指令,只是一开始而已。还记得当年Facebook
application开始的时候,只有65个外挂插件(application)?
创业家注意了。首先,既然是Firefox的作品,我们可以想见,Ubiquity不只是人人都可用,也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制作新指令,这是创业家的机会,他们透过一个叫做「Ubiquity
Herd」的机制来管理这些创业家的新指令,所有的写指令的人都必须将原始码公开,只要加入Ubiquity Herd Command
Feed就可以开始贡献自己的资料,使用者想要加入指令前,它会特别给使用者看一下此指令的JavaScript的原始档,使用者看一下,若发现此档案有害,就不要加入。算了一下,目前这个Ubiquity
Herd中已经有270个左右的来自各地创业家所做的新指令,不过目前加入这些指令的人并不多,最多只有1000多人,只有官方Command
Feed超过3000人。在这里做个记录,以后此数字应不止此。
为何看好Ubiquity的长远发展?我认为,在美国,人称Ubiquity为「social command」,或者形容它为「Web
2.0 command
line」,都太可惜了。这岂止是社群、朋友之间的分享!就算这里所谓social或2.0是指「大家都可以来贡献新指令」,但这样讲又好像太「全民乱想」的味道,到了Facebook
app现在多如牛毛的程度就又没什么意义了。另外,形容它为「自然语言输入」,则又太把它和那些想搞自然语言输入却还是听不懂人类语言的软体扯在一起,失去了指令介面的美好。
Ubiquity的机会、意义、大好前程在哪里?尤其是看到,天,Ubiquity有个指令是「Zoom」,你说,连这种指令都有,直接按「ctrl」加滑鼠中间滚轮不就好了?这个zoom是把整个FF上面的也一起zoom掉,且%多大多小皆可,但最重要的还是──
指令,是最人性化的介面。
指令有「天生的好处」。「手打字」的速度,可能是所有input系统中最迅捷的。许多人已经发现自己打字速度已经比握笔写字速度还快,而且,不只是快一点点而已,而是快三倍、七倍、十倍!它甚至已接近了思考的速度,像我常以打字来做脑内风暴,接近了一种「手脑一体」的滋味,想到什么就直接动作,电脑变成我们的「手」,而不只是一个资讯的「朴人」。如果电脑被这样使用,那我们在网路上可以干的事甚至会多很多变化了!先前一直在想,其实,在browser刚刚出生并尚未稳定的1993~1996年期间,我们从未想过「浏览器」这个东西将会变成「网路」的完全代名词,因为,仔细看,浏览器其实并不全面啊!它只是「图画介面」而已啊!它甚至没有桌上软体的input系统这么顺畅啊!直到现在有AJAX或Flash也还没做到桌上软体这么顺畅啊!但,人们不管了,所谓「上网」,已经变成打开一个浏览器,然后就开始--
「看」。
就好像电视教我们,打开电视就是要「看」,我们目前都是在「看」电脑,并没有完完全全的「使用」电脑。但当我们开始「使用」电脑,新的应用或许又出现了。
这点也可以顺便扯到,为何搜寻引擎这么强,可以渐渐成为我们进入网路的入口网站?因为它是整个网路上面唯一会依照我们指令去告诉我们事情的工具,搜寻引擎几乎所有指令都「吃得下」,都会吐出还算有意义的东西给你。如果我们以这种「指令机」的角度来看搜寻引擎这个产品,就不会觉得永远无法打败它了,反而还看到灿烂的天空,因为──
Google只能接一个指令:「搜寻xxx」。
那其它的指令呢?
这,就是那1000倍的来源了!
表面看起来,Google已经全包了,其实它只做到「搜寻」这块的指令而已。还有…..另外一千种指令?而且指令介面绝不是只有大人或老手才会玩的。瞧当年只有DOS,小朋友刚学电脑,为了玩游戏软体,DOS的指令照样熟得不得了。这是已经有了历史的证明的,但这段历史已经很久没有厂商在耕耘,因为一切都需要平台的支援。虽然在Ubiquity之前已经有苹果的Quicksilver、以及GnomeDo、Launchy等等的指令界面,但这个Ubiquity架在浏览器上,可用于Windows与Mac作业平台(Linux尚未),等于已经架在许多人在网路上的入口了!虽然FF的市占率是微软的不及五分之一,但它已经打中了两位数的比率的网友了!而这个Ubiquity可以说是让每个创业家都可以做自己的指令,指令后面要加什么都可以,自由的submit给大众检视并采用,几乎网路上什么怪事都可以「指令化」了!
所以,平台出来了!
当然,Firefox
3在之前造成一股下载狂潮,但,「房东」还是微软,FF是否能在短期内打败IE我们并不看好。不过微软一直在无私的拉下脸来猛学FF的功能,加上微软一直视Google为劲敌,搜寻这块打不过它,那在其他的指令介面呢?接下来微软应该会密切注意Ubiquity,是否在IE8
SP2、IE9导入?当然,假设前提是它要和Firefox一样的开放,创业家才有机会与它一起冲浪吧。http://img.tongji.cn.yahoo.com/392363/ysta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