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我对「手写字」的态度很是矛盾。写了以下一篇文章随便聊聊。
小时候,第一个自信的来源就是「手写字」,我爸爸写字很是漂亮,我的小学老师写字也很漂亮,小学三年级,我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写出了大学生水平的漂亮字,老师帮我报名参加硬件字书法比赛也轻松得奖;我从小就因为「写字写得像大人」,俊俏、刚毅,被大人赞赏。
这感受,和后来长大说英文,大家说你英文好好;或是考第一名,人家说你好聪明;或者剪了头发人家说你长得好帅,是不太一样的感受。我不确定各位有没有感受过「字写得好看,被称赞」这件事,这个能力代表一种雅兴,一种深度。这个「武器」,可是有古人在后面为我加持的。长得好看,人家说你像「木村倒头栽」;字写得好看,人家说你像「现代王羲之」,哪个比较爽一点?
最重要的是,现在八卦杂志愈来愈崇敬名媛贵妇,强调「天生的血统」。但「手写字」这个东西绝不是天生的礼物,任何一介草民都有机会成为「字王」。人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自古以来,字写得好看的,就是厉害的人,写字想写得好看,不靠天生,只靠后天的「勤劳」和一种特别的「关照」;字写得好看的确实透露出某种处事的态度,而这态度的确值得尊敬!
但,出国以后,我不太写字了。那时候又流行将英文字母写得肥肥圆圆的,运笔的方法和中文字完全不同,我遂就忘了写字的味道。2000年我改用计算机打字写日记,更发现,打字让作文进步神速,因此我反对还让现在的小学生「手写字」,叫他们还「用手写」的写作文、参加作文比赛。打字实在太快,如果打字可以打出三倍棒的作文,为何要坚持手写?你说,不对啊,作文如果不用手写,现代小孩等于已经失去了所有手写字的机会。不过,时代进步,作文本身也被插画、影片给侵犯了,比较下来,我们应该保护的是「写文」而不是「写字」。我在《抢先布局十年后》也预测手机会添加小型打印机的功能,可以印一个字,使用者直接用「听写」的来指挥这个打印机「写字」,这样再也不必拿笔填表了……。
于是,尴尬,我从手写字的受惠者,变成手写字的不支持者。但我这篇想讲的是,无论是「文」,是「字」,我们该做的是,想办法「找一个新的方法」,找一个新的替代品。「手写字」有个特色,人人都要写,人人都有机会在别人面前写;人人都可以练,人人都有机会,无论这「新的方法」是什么,都必须延续手写字的这种「平民化却有深度」的特质。
这周末,例行来到某条河边的医院旁。这条街,在午后佣懒的2点整,世界只有我一人,所有人都一团团去登山、去游泳、去逛街看电影了,这条住宅区的街上几乎没有开着的店。我肚子饿,路边一停,来到一家门儿半掩的小吃摊,外面摆了一桌,桌上还有一壶水。
「店还开着吗?」我向黑压压的店内喊着。
一个阿婆在黑暗中探出头,她不开灯应是为了省电。「有啊。」我对这个太详和的环境能煮出东西不太相信,但还是点了炒饭和卤味。
里面太黑,怕老鼠,只敢坐在外面这桌,张腿一跨,轻轻的坐上高凳,以免它垮。这绿色塑胶色的桌面摸起来油油的,还好是坐在外面,空气很新鲜,我不以为意。
鸟儿从右到左、左到右窜飞到不远对面的骑楼,提醒我「这是快乐的一刻」,轻风徐徐,抚向我的脸,把毛细孔吹开了。
来了。金黄色的炒饭送上,鲁蛋与海带切在旁边,热腾腾的热烟呼呼冒上,震动着边缘几颗饭粒……但我放着不吃,手上拿一张小指条,「先写完这一景再吃。」我告诉自己。
呼呼呼的写,阿婆这时候不知跑哪里去了。我也没有回头。就一直写一直写,写了昨天题目,写了前天题目,写下了好多好多乖诞的创意想法……字迹很丑。
我看着我的字,心想,「已经没关系了。」我回家就要把它打进计算机里,然后我会印出来,永远的留下。而这个所谓「手稿」,不到明天,就会被我撕成三块,丢到最不可能被捡起来看到的垃圾筒里。
就在这时候,突然对面还有人跑向我。
他跑得真急,我睁大眼睛望着他。
「先生,」他说。
「能不能……能不能,借我一下你手上的笔!」
借笔?
忍不住,我偷瞄了一眼。
「……在二点半来过,屋主不在,有事请打……。」原来,他好像想拜访对面的屋主,扑了空,想留一封信给他,表示来过。
哇,这字写得真丑,比我写得还丑。这个人长这么大,字像小学生一年级。
我也暗忖,好特别的一天!回台北,到哪里一定带着笔写东西。我常常在这个城市的人们面前使用我的笔,我在捷运拿出我的笔,我在计程车拿出我的笔,我一边逛街一边拿出我的笔,我吃饭吃到一半也拿出我的笔,但,从没有人向我要过笔。
同样少的是问问我「在写什么」。
我记得曾坐火车从旧金山回温哥华,这种列车要24小时,睡在车上;列车有分几种车厢,一般乘客睡在自己座位上,但还有一车是观景车,里面有类似捷运座位的排列,还不断的有电影可看;深夜,我喝了咖啡睡不着,就从自己座位走来这个车厢,想想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写。记得,看到一名男子与一名女子,拿着簿子同样在振笔疾书。我没有与他们会话,但我知道,他们应该也是在写些文章。
回想起来,他们应该是背包客,正在写旅行扎记。他们已经把数位相机深放在背包里,现在斜躺在这空空的深夜车厢中,沉淀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手上的笔,化为其他人看得懂的文字。
我不知道台北人注重这个,注重多少?我看过每节车厢,都会有人拿出行事历在写东西,都有人卷着一本英文单字在猛K,有人拿出手机玩着俄罗斯方块;大家都在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商业竞争的世界中,少了一点艺术的味道。
第一个失去的是「字」。第二个失去的是「文」。当「文」与「字」都失去了,我们还是有文字,还是有文化,还是充份的表达自我,但我们失去了一个「人人可练,人人可秀」的东西。而现代人,暂时还没有想出一个替代品出来。
最近台湾正在看「教育部长」,但对于现在才刚上小学的学童而言,更大的危机可能不是教育改革,而是找来「文」与「字」的替代品。少了一个表达内涵的直接工具,人们就开始舍弃了内涵;少了一个每位小朋友都可以靠勤练就得到的工具,小朋友就开始不再重视勤劳。以什么替换?「幽默」当道,从欧美吹到亚洲;「外型」当道,由日本吹到大陆台湾。这些我们乐以接受之,只是,有些人会怀念,那段有文有字,有血有泪有深度有思想的日子。
http://img.tongji.cn.yahoo.com/392363/ysta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