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昨天WebMD刚刊出一篇「Too many choices exhaust the brain」,讨论一个有点难懂的心理学实验结果。这个实验请参加者来到快乐的购物商场,将他们分成两组,A组只要四处看看逛逛走走,快快乐乐,没有压力,时间到了再集合「考数学」。B组则要他们必须在「考虑」过后,下决定买哪一样东西,然后集合回来考数学。冗长的实验退出后,A组B组的数学题都交卷了,结果发现,之前被要求「考虑然后决定」的B组,大脑好像早已疲倦,考得很差!
实验证明两件事,第一件是我们早就怀疑很久的,脑子一直动一直动,是很容易疲倦的。第二件事是,其实也要看你的脑子怎么动,决定你多快疲倦。最容易疲倦的方式,竟然就是「一直在考虑东考虑西,然后下决定」,如果只是东想西想,不必考虑,只是看看,好像天空的风筝,无拘无束的,则就不容易疲倦!同一篇研究也显示,那些「乱想」的人,专注力相对较为持久,大脑好像新的一样,反倒是一直在「考虑并下决定」的很容易分心,他们跑去打游戏机台,没有专心在解数学习题。
我不知道你看这篇文章有何感受,但我实在太有感受了。
是什么让人「一直在考虑」?当我们像现在一样,太聪明,就会看到很多「选项」,然后就会一直考虑、一直考虑;当我们太有主见、眼睛又太敏锐,看到太多路见不平的事故,就会一直考虑、一直考虑。当我们被教育得太有自信,以为自己仗着对的一方可改变世界,就会一直考虑、一直考虑。而网络让大家有更多机会「考虑」,考虑到最后,对的,错的,只剩两边。在网络上写文章,大伙儿是不给你「中间路线」的,常常有人就认定某某是支持xxx或不支持xxx,其实他真的只在讨论某一个特殊状况,「聊聊而已」。而大家「考虑」了这么多,以为说服对方,其实对方早就和我们南辕北辙。
多少的脑汁,花费在不停的轮回的「考虑」上,我们,不疲倦吗?
以自己为例,自己总是很努力试着跳脱「考虑」的循环,当网虫还在讨论我昨天的文章,我今天往往已写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主题。明天也是,后天也是。但,这容易吗?之所以对这话题很有感受,因为自己一直也面临这样「多虑」的挑战。我不断的在面临这样的挑战,从写日记我就发现,当我很「陷入」昨天的一件事,今天还是会想着那件事,明天还是在想着那件事。写日记15年下来,我发觉,人生最好的攻略法,就是逼自己看着今天的日记。今天的日记当然还没写半行字,所以是空白的。我看着那空白的表面。
白白白白白。
全白的今天,今天要「新」。
与其考虑、作决定,我于是养成了习惯,逼自己「每天都新」,我发现「每天都新」,让我轻松、快乐,更让我像吃了促长剂的快速成长。我每天都在做一件新事、两件新事、好多件新事,思绪就像风筝一样乱窜乱飞,我认为这叫做真正的「攻击型」的人生。反之,若每天都活在昨天的因果关系下,今天只是让昨天更好的延伸者,活起来有如在方方整整的方块中写毛笔字,硬邦邦的,这是「防守型」的人生。
你说你的人生干嘛还在考虑什么攻击防守?我来举另一个例子。
过了周末,有些人会叹,唉,周日吃了一大堆,肚子愈来愈大!若能肚子一圈肥肉都剃除掉,就可以更好看、更漂亮,然后…回到那几年前的「过去」的自己。这样的人很多,这就是「防守型」的人生,她们一直在「防守」,和肥肉战到最后,还是「五五波」。她们所缺的不是减肥良方,而是「新的刺激」。假如今天有一间公司突然来找她去环游世界旅行报导,她一头埋入,兴奋的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时间左思右想,或许就可以忘了身材的问题了?
整块的鲜滋滋的「新」,我想许多城市人都很需要。「防守型」的人生,通常多虑、多想,他一直在思考,决定,思考,决定,最后从中得不到快感,反而愈跑愈累。这其实是个警钟,应该想想,是不是没有其他快乐来源?没有令我期待的事?对什么事,都感受不到很大的刺激,很大的期待,于是唯一方法只好「把事情做好」。「防守型」的人,其实是在作某种「准备」,既然没有很大的刺激、很大的期望,只好准备未来某件小事的发生,这样的人生,就像在购物商场被逼着一直考虑作决定的,或许会比较累。
这是城市人被群体制约的效果,「作决定」的习惯,和资源的有限绝对有关系,刚回台湾很讶异,竟然得站在美食街桌旁「等」一桌吃完饭,再马上补上去。在国外,顶多就是没位子,没位子就随便看看,等一下就会有位子,在台北市这样是抢不到座位的,大家都挤在一起,抢「一点点资源」,只能这样。其实,人生应该更激动的快乐,「每天都新」。
每天都新,不多考虑。攻击型与防守型的人生,其实也反映在整个社会上面。
上次听朋友讲到,看,商务大厦的门口只有一个暂停车位,现在来了两辆车,一辆是正在搬家的工作车,一辆是原本住户的车。两人都嚷嚷要停,应该让哪一辆进来停?
他说,假如你看到管理员在移住户的车,那就表示这个城市充满活力。假如是在移搬家的工作车,就表示这个城市已经「不往前看」。
我问朋友,假如是「视情况而定呢?」
说不定那搬家车是这样那样,说不定这大楼有规定只有住户才能停?
朋友说,这和让住户进来是一样的意思的。因为搬家车本就是没道理的那方,这个社会保护的常常是「旧人」,而「新人」与「新东西」在各种地方都是弱势的,必须用双倍、三倍的力道才能「打进去」,这整个社会,也因为一直在「作决定」给弄得很「虚累」,为何这些要整个弄得有道理?所有的新东西,一开始都是没道理的。试着要作决定,很累,不如东看看西看看;新产品,就是要花很多力气去「做」而不是「讨论」,要抓着这种坚持,去做新产品;如果一直去讨论去解释,最后只会愈来愈糊。
这也是我现在最大的挑战,要怎么把后面的loading全都丢弃,回到轻盈的原身;让我们一起共勉,每天都新,不多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