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型”课堂:教学生用语言做事

“表达型”课堂:教学生用语言做事
福建
应试”性教学的忧与思
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每教一篇课文,从设计到实施,都是围绕着问题,以“问题”来策划并组织教学。课堂上,以“问题”来带动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的是“问题”,即对话老师,而不是对话文本,或者围绕着问题配合老师的需要,思考老师要的答案。我们称之为“应试”性教学。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课文。教学这篇课文,大家都有个共识:分析课文中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人物性格应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那么,分析人物性格的工具从哪来?从情节入手,这应是我们的教学常态:
◆情节一:周瑜妒忌诸葛亮,想利用三天之内造箭来陷害诸葛亮。(教学策略:围绕“妒忌”组织教学,分角色朗读,问:对话中体会周瑜的什么?从哪里看出?心胸狭窄,诸葛亮的机智。)
◆情节二:诸葛亮借箭准备,周瑜派鲁肃探诸葛亮,同时,周瑜又帮诸葛亮的忙。(教学策略:找出鲁肃的行动和对话,问:朗读体会到鲁肃的什么,从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
◆情节三:曹操多疑而上当,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教学策略:以“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体会曹操性格的多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三个情节,应是我们教学中的绕不过去的内容。应当说,分析情节,体会人物性格,抓住了小说的文体特点这一核心元素。从文体特点上来看,又符合文体教学规律。然而,学生从“学”的活动这一角度来看,可以知道,主要做了以下两件事:
一是分角色朗读。应该来说,分角色朗读,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因为朗读中凭借语感,可以揣摩周瑜和诸葛亮每次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人物的性格。但这种分角色朗读来体悟人物性格的教学指向,与自由读去体悟的教学方式,同样能达到一样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再让学生谈谈人物的性格,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二是找答案。“诸葛亮”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去找答案(划出相关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利于学生读懂情节的背后所暗含的信息——诸葛亮成功在于识天气,懂地理,知人物,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这个教学目标指向“读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找答案的教学存在一个“应试”现象,学生不去揣摩语言,而是去猜测老师要的答案,来归纳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的确习惯了用“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是不是全盘否定?深入研究,我们要从学理上来说,这“问题”的设计存在两种形态:
一是陈述性问题。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相当于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什么?
二是程序性问题,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如何来读懂这个人物的性格?要如何来验证人物的性格。
以上两种形态的教学,我们已习惯了第一种,而这就是“应试”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但细细想来,对学生的言语能力促进了吗?学生从语言中读到了什么?特别是类似《草船借箭》这样的课文,编者依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节选而是改编出来的。改编课文的语言口语化,和原著比,出入还是比较大的。应该说编译后的课文,白话文味道相对肤浅了些,且有些不是很精准。例如,课文开端“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学生容易误解为只有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的“商议”。其实,当时在东吴周瑜大营之中商议军事之时,东吴除了主将周瑜外,还有很多文臣武将分列两旁,《三国演绎》上说“次日,聚众将于帐下”,其中当然包括鲁肃在内。点出鲁肃十分必要,否则,下一个自然段开篇出现鲁肃就非常突兀。如果能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批判性阅读,改成“有一天,周瑜(召集文武百官,)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那阅读的思维培养会更有品质,同时,人物的性格同样能跃然纸上。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用“问题”来组织教学。那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说:问题的设计不能止于找找答案,画画句子,读读段落,这种“应试性”的问题,课会上得没有深度,也就失去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这一核心课程目标。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指向言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我们的研究,称它为“用语言来做事”。
“问题”设计要指向用语言来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