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催眠诱导技术及其局限性
(2010-01-07 13:25:16)
标签:
催眠
催眠治疗
诱导技术
受术者
局限性
健康
|
|
传统催眠中,凝视法是一种常见的诱导技术。凝视的对象可以是某件物品,如水晶球,笔尖,目光前上方某一个点,电影电视中常见的更有旋转的光碟或是摇晃的钟摆等等。现代专业催眠也会应用眼光凝视的诱导来帮助求助者进入催眠状态,但单凭这一诱导技术,并不能将所有人导入催眠,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凝视法的诱导技术。诱导技术泛指将求助者带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在催眠诱导中,最早使用凝视法的是美国外科医生詹姆士·布雷尔,他的凝视法被称为“古典的凝视法”。他将一个发光体放在求助者的眼前,距离眼睛20至30厘米,让他盯着这个光源。这时,求助者的瞳孔会逐渐缩小,然后再逐渐放大。瞳孔的缩小、放大重复出现时,施术者用右手的中指与食指做成V字型,伸到受术者的眼前。这时,受术者的眼睑会不断地颤,然后闭上,受术者便被诱导至催眠状态了。
现代催眠中使用的凝视法在此基础之上做出改进,比较常用的是凝视某件物体导入催眠。比如催眠师将钢笔尖、水晶球等发光物体放在求助者眼前,与眼睛的距离为30厘米,接着直接暗示他:“眼睛看着这个东西,看一会儿你的眼睛有酸的感觉,眼睑会感到沉重。”
让求助者看一会之后,让物体稍向受术者头顶方向移15厘米,这样容易使其眼睛疲劳。
接着说:“你现在的眼皮已经开始沉重起来了,过一会儿还会更沉重。”
再接着说:“你的眼皮现在已经很沉重了,眼睛快要睁不开了,快要进入催眠状态了。”
再接着说:“你现在已经进入催眠状态了,眼睛想睁也睁不开了。”这时以试探的方式对他说:“你睁睁看。”
如果求助者睁不开眼睛,则判断他已经进入催眠;如果他睁开了眼睛,则可以说:“你现在离进入催眠状态只差一步了,我们再用其他方法使你进入催眠状态。”以判断求助者是否已经进入催眠状态。
虽然这个方法很常用,也被催眠的初学者认为非常管用,但事实上它真正起作用的对象只占人群的40%-50%。这种暗示和诱导的方法是对更大一部分人是无效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看一下凝视法中使用的暗示语句:“眼睛看着这个东西,看一会儿你的眼睛有酸的感觉,眼睑会感到沉重。”“你现在的眼皮已经开始沉重起来了,过一会儿还会更沉重。”这些暗示中包含的信息都是身体的感觉,比如眼睛酸,眼睑眼皮沉重等等。这些描述躯体感觉的词汇,对于躯体型暗示感受性的人非常有用,而他们正是占人群40%-50%的人。那么剩下的一大半都如何接受信息呢?他们更倾向于接收情绪型的关键词,比如“平静”、“愉快”等。直接的躯体感觉暗示对他们不起作用,于是催眠诱导的凝视法就失灵了。
因此,针对不同暗示感受性特点的个体,催眠诱导应该使用不同的技术,这样才能做到“可以催眠任何一个求助者”,才能更专业更自信的做好催眠工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