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评论假期补课杂谈时评 |
分类: 评论教育思考教育 |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课堂学习的结束,只不过课堂地点由校内转移到了校外。学生心中即便对假期补课有万般抵触,但还是硬着头皮要去执行。近日,本报接到了一位家长关于暑期有偿补习的投诉,投诉中又包含很多的无奈。(《齐鲁晚报》14年7月23日)
连日来,关于学校违规补课,老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学生假期补习、假期比上课还累等报道铺天盖地,充斥网络和新闻媒体,成为了社会上人人都能说上几句的妇孺皆知、个个乐评的事情,周围邻居、朋友家的孩子也是这样,家长比不放假还忙,孩子比不放假还累。假期补课究竟“补”了什么呢?
一是孩子的兴趣“补”丢了。不少孩子谈假期就烦,谈假期色变。对于初中高年级或高中学生来说,假期还没开始,学校或家长早已把假期补课的时间安排好了,老师苦口婆心:“为了考上重点初中和理想大学”;家长谆谆告诫:“人家学咱可不能吃了亏”。小学生家长则一边学文化课,一边学特长。书法、国学、音乐、舞蹈、乒乓球、游泳广告满天飞,办班遍地是,有的孩子学好几样,至于是否是孩子的兴趣点、爱好点、特长初,家长不问这么多。本来应该十分有意义的假期,就这样在折腾下让孩子把学习兴趣“补”丢了。
二是家长的担心“补”安了。多家长都是盲目的把孩子送去补习各种科目,尽管补课的价格不菲,但家长们对此的态度大多是:只要人家补,就一定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补。不能因为省钱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落个一辈子的后悔。至于孩子愿不愿意,该不该补,这个家长一般是不过问的。家长们这种互相攀比、急功近利的不正常心态,促成了补课市场的格外红火,形成了越攀比越补、越补越互相攀比的恶性循环。
三是老师的腰包“补”鼓了。个别老师把假期当成发财的好机会,顶风而上,暗中补课,而且补课的价位也在水涨船高。每一节课的价格视教师的“名气”而定,高中的补课费用还要更高。一位初中教师说,他们不愿意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补课,但是一个假期补课的收入的确很诱人,而且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将来,往往是找上门来,“求着”老师给补课。在补课的时候,老师们也是小心翼翼,唯恐被抓着。
四是学校的名气“补”大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是基层学校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变相组织补课,不在校内到校外,不在教室在实验室,美其名曰为了升学率而奋斗。变相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提高成绩的补习班,把自己的管理教学的损失企图通过假期补课补回来。明知道哪个老师在哪里办班,也装憨卖呆。
五是上级的文件“补”谎了。教育部、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禁止假期有偿家教、办班的红头文件发了一个又一个,假期之前,传达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位教师还签字画押作了保证。签完之后,抿嘴而笑,继续收钱办班,这块肥肉岂能不吃,不吃白不吃!这个文件不管用,其他文件还能管多少用呢?
六是教师的师德“补”瞎了。老师办班,越办越精明,越办越昧了良心。如果学生什么都会,那谁还去自己办的补习班?所以,课堂教学不再那么卖力了,功夫用在“自留地”上,该拓展的不再拓展了,好东西留到“补习班”上。长此以往,师德越来越差,口碑越来越差。
七是教育的形象“补”坏了。现在,一谈到教育卫生,百姓都能来个评头论足。一边花钱请老师为孩子补课,一边骂骂咧咧,其实,家长也不愿意花这个钱为孩子补课,不是被逼无奈的吗?不是为了孩子吗?不是人家也在补吗?他们也知道钱是好东西,不是甘心情愿给你补课老师的。所以,教育形象、学校形象、教师形象在补课中、补习中在社会里、在群众心目中越来越差,越来越坏。
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我们已经偏离了教育目标,失去了教育的本真,丢失了教育的良心,办成了“考分教育”、“功利教育”,不能说不是教育的悲哀,民族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