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格之路 Style Issue

(2013-12-30 22:17:22)
标签:

季便

实物

火车

之路

最好

时尚

刊登在《ARTY收藏趋势》11月号上的我的文章,因为发表的版本删节比较厉害,所以我把原来的版本发出来。另外我自开博以来遵守新媒体的游戏规则,文章全都配了图,但是既然现在信息碎片化得厉害,配不配图不看字的人都不看,所以我也不费那个力气了,会仔细读文章的人总会仔细读,不是吗?

做时装本来是做艺术,因此时装的风格本也是艺术风格;如今的风格是被贩卖梦想、人生的定位……,是营销术推崇的标签。品牌的风格走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创始人的离开或故去理念的变化,时代潮流的变迁……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的风格故事掺杂着众多名与利、情感与理智的故事在其中,戏剧性与哲理性不逊于人类的任何一种历史。

先有设计师还是先有品牌?这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毫无疑问,先有设计师。时装业成为像今天这样的超级工业、国际商业机器不过是从1990年代的收购战开始,在此之前,在 20世纪后半叶工业缝纫机的发展使得的成衣量产的“工业复制”时代来临之前,时装业的风貌更接近于手工业,也更接近于艺术创作:每一件衣服都需单独定制、量体裁衣,每一件衣服的细节都不尽相同。如今的时装分为定制、成衣和大众快销三类,定制服务是手工业时代的遗留,而成衣和大众快销则是工业化生产的成果。

甚至连设计师的概念都是后来才有,它的前身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裁缝。第一位设计师是19世纪的Charles Frederick Worth,他将他的名字缝在他设计的作品上。在仍旧存在等级观念的时代里,裁缝和他们的贵族顾客分属不同的等级,公爵夫人在街上遇到她的裁缝,他们甚至不能打招呼。Gabrielle Chanel是第一位让女贵族找上门去请她便宜一点卖给她们衣服的女裁缝。现代定义的设计师是带来服装创意或构想的人,在旧时,富有创意的裁缝或许生意更好;而今日,随着服装业的生产分工,只会设计不会裁剪的设计师也大有人在。

早期的时装业多为家族式的小企业,并且实行学徒制,至今英语和法语中仍有沿用“时装屋”(fashion house)来代指一个品牌。然而这种一般是人名的命名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品牌,第一个对品牌进行注册的是Christian Dior。如今的时装品牌是一种借助产品推销梦想的方式,是时装业壮大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之后,运用现代营销术的产物,内涵与外延远远大于一个名称及其实物产品。

对风格传承的推崇也是1990年代以来时装业商业化加剧的结果,在那之前品牌们不像现在这样强调品牌历史,推崇品牌意境,而是着重于时装秀和明星设计师们。风格是时装品牌推销梦想的重要手段——你穿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当代文化热衷于定义与定位,任何事如果无法被定位,仿佛就失去了被认知的可能。风格为品牌在众多竞争者之中打上标记,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风格的多样化与文化的多元化息息相关,作为创意产业,拥有出众的创新的设计师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在女性普遍穿着拖地长裙崇尚S型曲线的时代创造出宽松直身裙的Chanel,发明了斜裁方法的Vionnet,在仍受战争时期制服穿法影响的战后重新宣扬束腰曲线的Dior。

设计师品牌与大牌是定义模糊的两个概念。每一季在时装周上办秀的几百个品牌大部分是年轻的设计师品牌,尤其在约和伦敦。历史悠久的大牌多集中在巴黎与米兰:它们有些是早期的设计师品牌延续至今,比如:Chanel、Lanvin、Balenciga、Dior;还有一些是出产手袋等配饰的品牌新增添的成衣类产品线,比如:Hermes、Louis Vuitton、Fendi等。在定制和高级成衣领域,设计师品牌是一个品牌的起点。

传承与回归:大牌春秋

Chanel(该部分由于刊物方面的原因没有刊登出来)

“大牌中的大牌”这种加冕有点虚浮,但Chanel是目前最为独立的大牌——Chanel是产品包含时装、美容品、珠宝、腕表等的完全独立的品牌,不隶属于任何奢侈品巨头集团,这至少证明了Chanel的实力。

Chanel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设计师只有两位,创始人Gabrielle Chanel和Karl Lagerfeld。从1983年至今的30年里,Karl Lagerfeld所作的就是不断地以新的灵感演绎Coco Chanel留下的经典的一切——小黑裙、水晶球、山茶花、斜纹软呢、外套、黑与白……命题作文有时比自由发挥更难,Karl Lagerfeld的演绎往往还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不尽灵感令人不得不赞叹,尤其目前的Chanel每年要推出8个系列。

Chanel并非一直风光得宠如今日,从二战后到新千年的漫长时期里,Chanel都遭受过“老气、过时”的嫌弃。Chanel也并非一直秉承高不可攀的形象。还记得几年前推出的如羽绒服一般的Coco Cocoon手袋吗?最初的代言人是当时最有名的叛逆少女Lily Allen。为了取悦年轻的消费者,Chanel秀场几乎每次都会有一位当红的少女偶像出现,Avril Lavigne、Elle Fanning……最近的一位应该是Rita Ora。只是青春易逝,Lily Allen已嫁为人妇,Avril Lavigne也已过气,颇令人感伤。

Christian Dior

Chanel女士出生于1883年,Dior先生出生于1905年;Chanel起步于1920年代的爵士时代,Dior走红于二战之后;Chanel令困于曲线的女装获得直身轮廓带来的解放,Dior使厌倦了军装制服的女性重拾身体线条,便是这样的竞争。

Dior迄今历经了7位设计师,除创始人之外,其中的三位都成为了自立于时装界的著名人物,Yves Saint Laurent、Gianfranco Ferré和John Galliano。John Galliano执掌Dior 14年,比创始人Christian Dior还长,他沉迷于法国大革命的趣味为Dior的设计添加了浓重的华丽风格,使得Raf Simons刚刚接任时面临难被接受的境况。什么是Dior的风格?轮廓感与线条感而非色彩。如此说来,Raf Simons相对内敛的设计确实是更接近Dior最初的面貌。

Galliano式的华丽Dior,同样是品牌诉求年轻消费者结果。商业化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时装品牌们只好放弃只服务于特定人群的旧模式——顾客越多,销售增加,利润才能越高,相应的在设计上也需要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喧嚣热闹了十余年的Dior,如今的回潮是否意味着品牌重拾“高冷”路线?

Lanvin

Jeanne Lanvin是与Gabrielle Chanel同时代的女设计师,比Gabrielle Chanel年长16岁。作为家中11个孩子中最年长的,Jeanne Lanvin十几岁便去做学徒工——女帽店的职业生涯起点倒是与Gabrielle Chanel相同。Jeanne Lanvin与Gabrielle Chanel一样命运多舛,她嫁给意大利贵族,然后离婚,再嫁给一位记者。

直身款,运动风,Chanel的设计是当时的“假小子”风格;而Lanvin注重装饰的设计才是当时女装的主流。Gabrielle Chanel、Jeanne Lanvin、Madeleine Vionnet、Elsa Schiaparelli,四位“两战期间”的著名女设计师各有千秋:Chanel叛逆,Lanvin柔美,Vionnet创新,Schiaparelli艺术。

“小胖子”AlberElbaz于2001年被委任为Lanvin的艺术总监,之后Jeanne Lanvin的风格以更具时代感的方式不断出现在T台上:柔软的材质、局部的立体轮廓、丰富而有节制的装饰手段,还有标志性的女性化。

Balenciaga

都说Alexander McQueen是鬼才,然而在前辈设计师中Cristóbal Balenciaga最具实验性。其实Cristóbal Balenciaga有点没赶上“两战之间”这班车——他1918年在西班牙开店,由于西班牙内战被迫搬到巴黎,巴黎店铺开业时已经是1937年了,世界大战近在眼前。

Balenciaga真正大放异彩是在“二战”之后。Dior被评价为重视轮廓,Balenciaga便是对轮廓做试验,更何况那著名的抄袭龃龉——Balenciaga认为New Look是他的创意,但Dior凭此大红,为此Balenciaga曾10年不在媒体上发布新设计。Balenciaga偏爱让衣服的线条远离人体曲线而自成一体;他创造了无数今日常见的细节设计,前短后长的裙子、直腰身的衬衫裙……Balenciaga对O型轮廓的偏爱直至今日都堪称风格标志。人们说同时期的西班牙出现了两位大师,Picasso和Balenciaga,都是带有西班牙式魔幻色彩的艺术家。

Cristóbal Balenciaga个性很强,他反感六十年代的年轻化风潮方案到在1968年关闭了品牌,之后于1972年去世,于是Balenciaga品牌在时尚界消失直到1987年。执掌过Balenciaga的主要设计师就两位,Cristóbal Balenciaga和1997年接任的Nicolas Ghesquière,但曾参与Balenciaga的设计师可谓名单显赫——Oscar de la Renta、Andre Courreges、Emanuel Ungaro和曾长期为品牌工作的Hubert de Givenchy。

Nicolas Ghesquière较好的继承了Givenchy的茧型轮廓,并在设计和面料上运用了未来主义风格,两样难以掌控的元素融合良好并不断带来惊喜,他执掌的Balenciaga气质上秉承了偏冷的距离感。

据说品牌的所有公司Kering曾经威胁Nicolas Ghesquière如果品牌再不赚钱就关门,索性2005年秋冬季的设计大红。但Nicolas Ghesquière最终仍没躲过被替换的命运,2012年,来自美国的Alexander Wang接任,这一委任意图明显得尽人皆知:要年轻、要联通网络、要运动……要赚更多钱。Alexander Wang至今只为Balenciaga推出了两季设计,第二季好于第一季,以后的表现尚待观察。

反转与创造:品牌庇护下的设计师

Gucci

如今Gucci势大力沉,令人很难想象这个意大利品牌曾经一度由于仿造和家族企业的内斗而难以为继。同样令人意外的历史还有:Gucci最初主要生产皮具,最重要的鞋类单品是平底鞋;50年代乘坐喷气飞机去佛罗伦萨旅行的好莱坞明星为Gucci带来了声誉,彼时品牌在新贵与明星们中风靡一时。

飘摇的境况截止于Tom Ford的加入。Tom Ford是一个设计天才吗?这很可疑。无论纽约大学还是帕森学院的室内建筑专业他都以辍学告终;他并非饱受赏识,为在时尚界发展曾颇费心机;他接任Gucci的职位之前,这个飘摇的老牌曾邀请多位设计师未果。在Tom Ford的年轻岁月里,比起学习或设计,他更热衷于成为电视广告明星。他与Gucci的所有者在风格上一直有分歧,他把混迹迪斯科夜店的所见加入设计,与管理层希望保持的传统大相径庭。所幸,Tom Ford成功了。与其说Tom Ford具有设计才能,不如说他在品牌营销方面有手段。

Tom Ford的继任者Frida Giannini基本继承了前任的衣钵,只是表达方式略为含蓄。今日化身为时髦女郎的Gucci,又有多少人记得它曾经的Jet Set风范呢?

Burberry

水彩色蕾丝、动物花纹、金属感涂层、七十年代嬉皮风……如今贵为英伦第一大牌的Burberry,其 Prorsum系列近年来在Christopher Bailey的带领下完全像一个高水准的设计师品牌——每一季都围绕一个鲜明的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

Burberry创立于1856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迫于压力退缩于男士风雨衣市场,差点成为“只有老男人才穿的老掉牙品牌”。日本人在1980年代的追捧令Burberry几乎成了一个亚洲品牌——到1990年,亚洲市场贡献了总销售额的75%,至今仍有专门为日本时尚设立的Blue Label和Black Label两个子品牌。九十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令Burberry大受打击,难以想象如今财大气粗、作为伦敦时装周上唯一设立红地毯环节的Burberry曾经历如此磨难。

不同于以皮具起家的老品牌们,Burberry的主要单品是战壕风衣,这多少为高级成衣系列的设计带来了局限——总会与户外、Safari猎游等概念相关,时装的适用性也不广泛。在这样的限制下不断推陈出新颇有难度,于是Christopher Bailey围绕着相似的轮廓不停的在材质、装饰细节等方面进行变化,可算是目前Burberry能采取的最好方式。

Louis Vuitton

创办于1854年的Louis Vuitton历史很长,但直至1998年才推出第一个高级成衣系列。如果没有Marc Jacobs,Louis Vuitton会不会推出高级成衣呢?Marc Jacobs以与艺术家们的跨界合作成功令Louis Vuitton跃入年轻人的视野:2003年与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合作的樱桃包,为一直以旅行与成熟为标签的Speedy手袋带来了可爱的评价;2008、2009年的Stephen Sprouse涂鸦包风格更加大胆夸张,一时成为潮人必备;2012年与草间弥生合作,大张旗鼓的宣传名噪一时。

低调从来不是Louis Vuitton的风格,不论好看与否,一定要让人一眼认出这是Louis Vuitton本季的设计,要醒目,要引导潮流。睡衣、棋盘格、火车旅行、军装……,没有需要继承的风格、轮廓、材质、色彩,连像风衣这样的关键单品都没有,Louis Vuitton每季的高级成衣设计与手袋系列之间的关联度也不高,可谓完全自由发挥。

Marc Jacobs早在入主Louis Vuitton之前就已经创立个人品牌,后来Marc Jacobs同时担任3个品牌的设计师,三个品牌在有些季设计雷同。然而这都已是过去时,2014春夏季发布刚刚结束,就传出Marc Jacobs与Louis Vuitton解约的消息,没有风格传统的Louis Vuitton高级成衣将何去何从,下季便能见分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后感
后一篇:喇叭裤回潮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