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半年多,或者一年?的时间里,陆续看了很多民间作者的作品。所谓民间作者,是我对他们的称呼。他们必然不是作协成员,也不是图书公司或出版社的签约作者,也不是文学网站的签约作者?但在他们的圈子里都小有名气,有粉丝。印象最深的一位作者是个在念医学院的东北姑娘,她的文字粗粝而带着一股狠劲儿。故事节奏虽然不是最好,但文字很过瘾。后来翻到这位姑娘早一些的作品,风格粗犷的程度似乎有所加深。编故事与文字是两个方向的两种能力,我两者都不好,所以写不了小说。然而我更羡慕文字好的作者,或许是因为我觉得在长长地文章里要不停地出现精彩的字句更难吧。
我几乎都忘记了我曾经也是个做着作家梦的文学女青年。三十余年的人生里我看过很多小说,写的寥寥。我看小说从来不是为了获得快乐或者娱乐,因此看的悲怆的作品比喜剧多。我透过小说来体验或虚拟或真实的别人的人生,我只能活一辈子,但我能体会很多人的人生。从求生很难的中世纪一直到科技发达但仍旧很残酷的未来,从中美洲一直到印度,从少数民族原始的文化到大都市里的隐秘生活。我好像一直对人们的生活感兴趣。作品反映了作者头脑中的世界,于是我对写出精彩作品的人充满了敬佩。
那位年轻的医学院东北女生,我想知道她的家乡是哪里,她是几月生人,她在现实世界里是否也如同她的作品一般。我隐约觉得我经历过她正在经历的年龄与频率,虽然事实或许大相径庭。她说“爱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她说“他艰难的吞下一口寒烟”。我在她的年纪或许具有和她一样大的能量,但我把这些能量用来折腾爱情。她知道她的男主角有所掩饰,而那时的我只希望我的现时生活能上演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看出差别了吗?我心智不足,我只拥有比一般人多的感受能力,所以我是一位读者。
我吃了药,我神智不清但是能够情绪稳定,我沉浸在她营造的民国故事里,我可以不说话,我可以不焦虑。我还在应付与她同龄时强大的感受能力带给我的后遗症,或许这强大的感受能力会成为我一生的病。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悲观,对大多数事情都不感兴趣,而少数我感兴趣的事情是支撑我活下去的原因,虽然这原因一直在变。我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缺乏表达欲,于是我只能写一段中心思想而不是一个虚构的、完整的、有细节的、多线条的、精彩的,故事。我成不了一位作家,我是一位读者,我心智不足。
这位医学院的东北姑娘,她长到我的年纪会是怎样?会像我一样能量减小、感兴趣的事情减少于是表达欲下降吗?或许不会。我接触很多年纪比我小很多的孩子,他们或许还欠缺时间带来的经验但总有一些地方比我强。
当最短的阅读也带不来快感的时候,人们会回归到读长文吗?这是一个所有的一切都飞速变化的中国,小说里的女主角说她从小看到大的家门口的山为了采矿被炸平,新闻里说深圳华强北如今山寨手机已经风光不再。但我从强势却又深情的“你想不想我”句式中触及到我隐秘的情感模式,虽然我在现实生活中启用的完全是另外一套。写诗的人总会碰到写诗的人,画画的人总会认识画画的人,我喜欢的作者和作品触到了我的点。
买烟的时候看到茶花还是买了一包,因为安妮的情节里提到过那句“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再想想,我从来没觉得安妮的文字好过,虽然我曾经像为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那样,为她的作品揪心得大哭。
我几乎都忘记了我曾经也是个做着作家梦的文学女青年。三十余年的人生里我看过很多小说,写的寥寥。我看小说从来不是为了获得快乐或者娱乐,因此看的悲怆的作品比喜剧多。我透过小说来体验或虚拟或真实的别人的人生,我只能活一辈子,但我能体会很多人的人生。从求生很难的中世纪一直到科技发达但仍旧很残酷的未来,从中美洲一直到印度,从少数民族原始的文化到大都市里的隐秘生活。我好像一直对人们的生活感兴趣。作品反映了作者头脑中的世界,于是我对写出精彩作品的人充满了敬佩。
那位年轻的医学院东北女生,我想知道她的家乡是哪里,她是几月生人,她在现实世界里是否也如同她的作品一般。我隐约觉得我经历过她正在经历的年龄与频率,虽然事实或许大相径庭。她说“爱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她说“他艰难的吞下一口寒烟”。我在她的年纪或许具有和她一样大的能量,但我把这些能量用来折腾爱情。她知道她的男主角有所掩饰,而那时的我只希望我的现时生活能上演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看出差别了吗?我心智不足,我只拥有比一般人多的感受能力,所以我是一位读者。
我吃了药,我神智不清但是能够情绪稳定,我沉浸在她营造的民国故事里,我可以不说话,我可以不焦虑。我还在应付与她同龄时强大的感受能力带给我的后遗症,或许这强大的感受能力会成为我一生的病。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悲观,对大多数事情都不感兴趣,而少数我感兴趣的事情是支撑我活下去的原因,虽然这原因一直在变。我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缺乏表达欲,于是我只能写一段中心思想而不是一个虚构的、完整的、有细节的、多线条的、精彩的,故事。我成不了一位作家,我是一位读者,我心智不足。
这位医学院的东北姑娘,她长到我的年纪会是怎样?会像我一样能量减小、感兴趣的事情减少于是表达欲下降吗?或许不会。我接触很多年纪比我小很多的孩子,他们或许还欠缺时间带来的经验但总有一些地方比我强。
当最短的阅读也带不来快感的时候,人们会回归到读长文吗?这是一个所有的一切都飞速变化的中国,小说里的女主角说她从小看到大的家门口的山为了采矿被炸平,新闻里说深圳华强北如今山寨手机已经风光不再。但我从强势却又深情的“你想不想我”句式中触及到我隐秘的情感模式,虽然我在现实生活中启用的完全是另外一套。写诗的人总会碰到写诗的人,画画的人总会认识画画的人,我喜欢的作者和作品触到了我的点。
买烟的时候看到茶花还是买了一包,因为安妮的情节里提到过那句“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再想想,我从来没觉得安妮的文字好过,虽然我曾经像为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那样,为她的作品揪心得大哭。
后一篇:风格之路 Style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