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集注对读 里仁第四
(2014-11-14 17:49:42)分类: 经 |
卷四 里仁第四
[疏]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
子曰:“里仁为美。(郑曰:“里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里,是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曰:“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曰:“久困则为非。”)不可以长处乐。(孔曰:“必骄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
[疏]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长处贫约,若久困则为非也。亦不可令久长处於富贵逸乐,若久长处乐,则必骄佚。“仁者安仁”者,谓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识前事,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易?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是也。
云“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谋者,贪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非本情也。
【集注】不 仁 之 人, 久 約 必 濫 , 久 樂 必 淫 。惟 仁 者 則 安 其 仁 而 無 適 不 然 , 知 者 則 利 於仁 而 不 易 所 守, 蓋 雖 深 淺 之不 同 , 然 皆 非 外 物 所 能 奪 矣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曰:“唯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恶。”)
【集注】蓋 無 私 心, 然 後 好 惡 當 於 理 , 程 子 所 謂 「 得 其 公 正 」 是 也 。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孔曰:“苟,诚也。言诚能志於仁,则其馀终无恶。”)
【集注】楊 氏 曰 :「 苟 志 於 仁 , 未 必 無 過舉 也 , 然 而 為 惡 則 無 矣 。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曰:“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马曰:“造次,急遽。颠沛,偃仆。虽急遽、偃仆不违仁。”)
[疏]恶乎,犹於何也。言人欲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若违去仁道,则於何得成名为君子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者,言仁不可斯须去身。
【近来无终食之间不读论语,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孔曰:“难复加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於已,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曰:“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仁者耳。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曰:“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
[疏]此章疾时无仁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能疾恶不仁者,亦得为仁。“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德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须用力。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曰:“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疏]言仁恕也。
【集注】程 子 曰 :「 人 之 過 也 ,各 於 其 類 。 君 子 常 失 於 厚 , 小 人 常 失 於 薄 ; 君 子 過 於愛, 小 人 過 於 忍 。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
[疏]此章疾世无道也。
【集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又是宋儒难得胜汉唐之处,故后世沿用此解。】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集注】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疏]此章贵义也。適,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於天下之人,无择於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
【集注】適 , 專 主也 。 春 秋 傳 曰 「 吾 誰 適 從 」 是 也 。 莫 , 不 肯 也 。 謝 氏 曰 : 「 適 ,可 也 。 莫 , 不 可 也 。 無 可 無不 可 , 苟 無 道 以 主 之 , 不 幾 於 猖 狂 自 恣 乎 ? 此 佛 老之 學 , 所 以 自 謂 心 無 所 住 而 能 應 變 , 而 卒得 罪 於 聖 人 也。 聖 人 之 學 不 然 , 於 無 可無 不 可 之 間 , 有 義 存 焉 。 然 則 君 子 之 心 , 果 有 所 倚 乎 ?」
【适莫,厚薄之正解,显较宋儒杂入佛道之解要合理。但读音方面,适莫之适(適),查说文解字音啻,商务版古代汉语词典音嫡,百度音是,真真无所适从了。】
子曰:“君子怀德,(孔曰:“怀,安也。”)小人怀土,(孔曰:“重迁。”)君子怀刑,(孔曰:“安於法。”)小人怀惠。”(包曰:“惠,恩惠。”)
[疏]君子执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於迁徙,是安於土也。君子乐於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於恩惠,是怀惠也。
【集注】懷 德 , 謂存 其 固 有 之 善 。 懷 土 , 謂 溺 其 所 處 之 安 。 懷 刑 , 謂 畏 法 。 懷 惠, 謂貪 利 。 君 子 小 人 趣 向 不 同 ,公 私 之 間 而 已 。
【呵呵,小人怀土,思归故乡。】
子曰:“放於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孔曰:“取怨之道。”)
[疏]此章恶利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难。)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包曰:“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
[疏]云“何有”者,谓以礼让治国,何有其难。言不难也。“如礼何”者,言有礼而不能用,如此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已。”)
[疏]不忧爵位,但忧其无立身之才学耳。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晓不问,故答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疏]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
【集注】或 曰 : 「 中 心 為 忠 , 如 心 為 恕 。」於 義 亦 通 。 程 子 曰 : 「 以己 及 物 , 仁 也 ; 推 己 及 物 , 恕 也 , 忠 者 天 道 , 恕 者 人道 ; 忠 者 無 妄 , 恕 者 所 以 行 乎 忠 也 ; 忠者 體, 恕 者 用 , 大 本 達 道 也 。 此 與 違 道 不遠 異 者 , 動 以 天 爾。 」 又 曰 : 「 『 維 天 之 命 , 於 穆 不已 』 , 忠 也 ;『 乾 道 變 化 ,各 正 性 命 』 , 恕 也 。」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犹晓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包曰:“思与贤者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包曰:“几者,微也。当微谏,纳善言於父母。”)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包曰:“见志,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疏]父母既存,或时思欲见已,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设若告云诣甲,则不得更诣乙,恐父母呼已於甲处不见,则使父母忧也。
【集注】范 氏 曰 : 「 子 能 以 父 母 之 心 為 心則 孝 矣。 」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郑曰:“孝子在丧,哀戚思慕,无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为。”)
[疏]此章与《学而篇》同,当是重出。《学而篇》是孔注,此是郑注,本或二处皆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曰:“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
【集注】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胡氏曰:“自吾道一贯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门人所记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疏]《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义以接於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亦德不孤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疏]数则渎而不敬,故事君数,斯致罪辱矣;朋友数,斯见疏薄矣。
【集注】程 子 曰 : 「 數 , 煩 數 也。 」 胡 氏曰 : 「 至 於 煩 瀆 , 則 言 者 輕 , 聽 者 厭 矣 , 是 以 求 榮 而 反 辱 , 求 親 而 反 疏 也 。 」
【烦数,频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