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集注对读 学而第一
(2014-11-07 15:28:18)分类: 经 |
卷一 学而第一
[疏]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於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
【凡例,黑体为经,圆括号内为汉魏注,[疏]后为邢疏,【集注】后为朱熹集注,此方括号内为张某笔记糟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
【佛亦觉也,儒佛竟然在开篇就一致起来!是否汉魏初译佛经时,不自觉用上了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学者,觉也”四个字?存疑待考。】
云“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者,皇氏以为,凡学有三时:
一,身中时。《学记》云:“时过然後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
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郑玄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
三,日中时。是日日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
谯周云:“悦深而乐浅也。”一曰:“在内曰说,在外曰乐。”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
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於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集注】
【叹当年两读论语,感受似由浅入深,但未读古注、不达真意,难免臆解妄言。如论语开篇此段,看山是山时,知学当时习,人不知当不愠;看山已非山时,感觉是古贤的三重境界,自学自习虽乐,不如朋友探访相互切磋之乐,但同类相唱和,又不如“人不知而不愠”、退而反求诸己、仍然回到学习上的境界为高,此与程说相似;但如今退回到看山还是山的起点,先通训诂,何谓学,何谓时,何谓习,真可反复玩味。又及,深感上古之言“学者”,其学之深不亚于今之名教授】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疏]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礼尚谦退,不敢质言,故云“与”也。
皇氏、熊氏以为,上谓君亲,犯谓犯颜谏争。今案注云:“上,谓凡在已上者”,则皇氏、熊氏违背注意,其义恐非也。
【集注】程 子 曰 : 「 論 語 之 書 , 成 於 有 子 曾 子 之 門 人 , 故 其 書 獨 二 子 以子 稱 。」
程 子 曰 : 「孝 弟 行 於 家 , 而 後 仁 愛 及 於 物 , 所 謂 親 親 而 仁 民 也 。 故 為仁 以 孝 弟 為本 。論 性 , 則 以 仁 為 孝 弟 之 本 。 」 或 問 : 「 孝 弟 為 仁 之 本 ,此 是 由 孝 弟 可 以 至 仁否? 」 曰 : 「 非 也 。 謂 行 仁 自 孝 弟 始 , 孝 弟 是 仁 之 一 事 。 謂 之 行 仁 之 本 則 可 ,謂 是 仁 之 本 則 不可 。 蓋 仁 是 性 也 , 孝 弟 是 用 也 , 性 中 只 有 箇 仁 、 義、 禮 、 智 四 者而 已 , 曷 嘗 有 孝 弟 來 。 然 仁 主於 愛 , 愛 莫 大 於 愛 親 , 故 曰 孝 弟 也 者 , 其 為 仁 之本 與 ! 」
【大体某一学说之祖,皆言简而意深,后世研习逐渐深广,哲人方可因之整理、创制体系,如董仲舒天人感应,如程朱理气。】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
曾子曰:(马曰:“弟子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疏]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
【集注】謝 氏 曰: 「 諸 子 之 學 , 皆 出 於 聖人 , 其 後 愈 遠 而 愈 失 其 真 。 獨 曾 子 之 學 , 專用 心 於 內 ,故 傳 之 無 弊 。」
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曰:“道,谓为之政教。《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千乘也。”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包曰:“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疏]此章论治大国之法也。马融以为,道谓为之政教。千乘之国谓公侯之国,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为政教以治公侯之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省节财用,爱养人民,以为国本,作事使民,不妨夺农务。
案《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此千乘之国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伯、子、男自方三百而下则莫能容之,故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
【然后详细解释十万开方为三一六有奇,几乎用了两页纸,为古人数学捉急】
马融依《周礼?大司徒》文,以为诸公之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以下也。包氏依《王制》,云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又《孟子》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之制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包氏据此以为大国不过百里。
《王制》云:“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周礼?均人职》云:“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是皆重民之力而不妨夺农务也。
【集注】程 子 曰 : 「 此 言 至 淺 , 然 當 時 諸 侯 果 能 此 , 亦 足 以治 其 國 矣 。若 推 其 極 , 堯舜 之 治 亦 不 過 此 。 」 楊 氏 曰 : 「易 曰 : 『 節 以 制 度 , 不 傷 財 , 不 害 民。 』 蓋 侈 用則 傷 財 , 傷 財 必 至 於 害 民 。」 愚 謂 五 者 反 復 相 因 , 各 有 次 第 , 讀 者 宜 細 推 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马曰:“文者,古之遗文。”)
[疏]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出事公卿则当忠与顺也。弟,顺也。入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下孔子云:“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君子尊贤而容众,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能行已上诸事,仍有间暇馀力,则可以学先王之遗文。若徒学其文而不能行上事,则为言非行伪也。注言“古之遗文”者,则六经也。
【集注】尹 氏 曰 : 「 德 行 ,本 也 。 文 藝 , 末 也 。 窮 其 本 末 , 知 所 先 後 , 可以 入 德 矣。」 洪 氏 曰 : 「 未 有 餘 力 而 學 文 , 則 文 滅 其 質 ; 有 餘 力而 不 學 文 , 則 質 勝 而 野 。」 愚謂 力 行 而 不 學 文 , 則 無 以 考 聖 賢 之 成 法 , 識 事 理 之 當 然 , 而 所 行 或 出 於 私意 , 非 但 失 之 於 野而 已 。
【简儿三岁学文前,当教孝悌谨信之品格】
子夏曰:“贤贤易色,(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孔曰:“尽忠节,不爱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疏] “贤贤易色”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疏]“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
【集注】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於厚也。”)
[疏]终,谓父母之丧也。以死者人之终,故谓之终。执亲之丧,礼须谨慎尽其哀也。“追远”者,远,谓亲终既葬,日月已远也。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郑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明人君自与之。”)
[疏]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後已谓之让。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与闻国政。他人则就君求之,夫子则德,人君自原与之为治。
【集注】五 者 , 夫 子 之 盛 德 光 輝 接 於 人 者 也 。故 時 君 敬 信 , 自 以 其 政 就 而問 之 耳 , 非若 他 人 必 求 之 而 後 得 也 。 聖 人 過 化 存 神 之 妙 , 未 易 窺 測 , 然 即 此 而 觀, 則 其 德盛 禮恭 而 不 願 乎 外 , 亦 可 見 矣 。 學 者 所 當 潛 心 而 勉 學 也 。 謝 氏 曰 : 「子 貢 亦 可 謂善 觀 聖 人 矣 , 亦 可謂 善 言 德 行 矣。 今 去 聖 人 千 五 百 年 , 以 此 五 者 想 見 其 形 容 , 尚能 使 人興 起 , 而 況 於 親 炙 之 者 乎? 」 張 敬 夫 曰 : 「 夫 子 至 是 邦 必 聞 其 政 , 而 未 有能 委 國 而 授 之 以 政 者 。 」【嘿嘿,拆台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孔曰:“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孔曰:“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於父之道。”)
【集注】尹氏 曰 : 「 如 其 道 , 雖 終 身 無改 可 也 。 如 其 非 道 , 何 待 三 年 。 然 則 三 年 無 改 者 ,孝 子 之 心 有 所 不 忍 故 也 。 」游 氏 曰 : 「 三 年無 改 , 亦 謂 在 所 當 改 而 可 以 未 改 者 耳。」【祖宗不足法,宋人敢言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马曰:“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
[疏]和,谓乐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
【集注】和 者 , 從 容 不 迫 之 意 。 蓋 禮 之 為 體 雖 嚴 , 而 皆 出 於自 然 之 理 , 故 其 為 用 ,必 從 容 而 不 迫 , 乃 為 可 貴 。如 此 而 復 有 所 不 行 者, 以 其 徒 知 和 之 為 貴 而一 於 和 ,不 復 以 禮 節 之 , 則 亦 非 復 理 之 本 然 矣 , 所 以 流 蕩 忘 反 。 程 子 曰: 「 禮 勝 則 離 ,樂 勝 則流。 」 愚 謂 嚴 而 泰 ,和 而 節 , 此 理 之 自 然 , 禮 之 全 體 也 。 毫 釐 有 差 , 則 失其 中 正 。【礼乐大体,先儒必长篇大论处,今则荡然无存。】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义。)恭近於礼,远耻辱也。(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远耻辱,故曰近礼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
[疏]“信近於义,言可复也”者,复犹覆也。人言不欺为信,於事合宜为义。若为义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义者也。言虽非义,以其言可反复不欺,故曰近义。
【集注】復, 踐 言 也 。 言 約 信 而 合 其 宜 , 則 言 必 可 踐 矣 。 致 恭而 中 其 節, 則 能 遠 恥 辱 矣 。 所依 者 不 失 其 可 親 之 人 , 則 亦 可 以 宗 而 主 之 矣 。 此 言 人 之 言 行 交 際, 皆 當 謹 之 於始 而 慮 其 所 終。【似较汉儒更可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郑曰:“学者之志,有所不暇。”)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疏]言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
【集解】敏 於 事 者 ,勉 其 所 不 足 。 慎 於 言 者 , 不 敢 盡 其 所 有 餘 也 。 然 猶 不敢 自 是 , 而必 就 有 道 之 人 , 以 正 其 是 非 , 則 可 謂 好 學 矣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孔曰:“未足多。”)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郑曰:“乐,谓志於道,不以贫为忧苦。”)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曰:“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能自切磋琢磨。”)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疏]时子贡富,志怠於学,故发此问,意谓不骄而为美德,故孔子抑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之篇,美武公之德也,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集注】無 諂 無 驕 , 則 知 自 守 矣 , 而 未 能 超 乎 貧 富 之 外 也 。凡 曰 可 者, 僅 可 而 有 所 未盡 之 辭 也 。 樂 則 心 廣 體 胖 而 忘 其 貧 , 好 禮 則 安 處 善 , 樂 循 理 , 亦 不 自知 其 富 矣。 子 貢 貨 殖 , 蓋 先 貧 後 富 , 而 嘗 用 力 於 自 守 者 , 故 以 此 為 問 。 而 夫 子 答 之 如 此, 蓋許 其 所 已 能 , 而 勉 其 所 未 至 也 。 故 學 者 雖 不 可 安 於 小 成 , 而 不 求 造 道 之 極致 ; 亦 不 可 騖 於 虛遠 , 而不 察 切 己 之 實 病 也 。
【富过穷过,贵过厄过,方可解夫子之道。】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