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集注对读 为政第二
(2014-11-10 16:09:29)分类: 经 |
卷二 为政第二
[疏]《左传》曰“学而後入政”,故次前篇也。
【至理名言,至今学子多想从政,也先从学生会开始熟悉官场之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包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疏]北辰常居其所而不移,故众星共尊之,以况人君为政以德,无为清静,亦众人共尊之也。【与道家无为、乃至无所谓治国不同】《尔雅?释天》云:“北极谓之北辰。”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然则极,中也;辰,时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极;以正四时,故曰北辰。《汉书?天文志》曰:“中宫太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於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集注】為 政 以 德, 則 無 為 而 天 下 歸 之 , 其 象 如 此 。 程 子 曰 : 「 為 政 以 德 , 然 後 無 為 。」 范 氏 曰 : 「 為 政 以 德 ,則 不 動 而 化 、 不 言 而 信 、 無 為 而 成 。 所 守 者 至 簡 而 能 御 煩 , 所 處 者 至 靜 而 能 制 動 , 所 務 者 至 寡 而 能 服 眾 。 」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於正。”)
[疏]言为政之道在於去邪归正。“思无邪”者,《鲁颂》文也。《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於正。
【集注】程 子 曰 :「 『 思 無 邪』 者 , 誠 也 。 」 范 氏 曰 : 「 學 者 必 務 知 要 , 知 要 則 能 守約 , 守 約 則 足 以 盡 博 矣 。 經禮 三 百 , 曲 禮 三 千 , 亦 可 以一 言 以 蔽 之 , 曰 『 毋 不 敬 』 。 」
【王阳明曰,程朱非要在圣人言语之外,抽出一个诚字】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疏]言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罚,则民皆巧诈苟免,而心无愧耻。
【集注】免 而 無 恥, 謂 苟 免 刑 罰 , 而 無 所 羞 愧 , 蓋 雖 不 敢 為 惡, 而 為 惡 之 心 未 嘗 忘 也 。 格 , 至 也 。 言 躬 行 以 率 之, 又 有 禮 以 一 之 , 則 民 恥 於 不 善 , 而 又 有 以 至 於 善 也 。 一 說 , 格 , 正 也 。 書 曰 : 「 格 其 非 心。」 愚 謂 政 者 , 為 治 之 具 。 刑 者 , 輔 治 之 法 。 德 禮 則 所 以 出 治 之 本 , 而 德 又 禮 之 本 也 。 此 其 相為 終 始 , 雖 不 可 以 偏 廢 , 然 政 刑 能 使 民 遠 罪 而 已 , 德 禮 之 效 , 則 有 以 使 民 日 遷 善 而 不 自 知 。故 治 民 者 不 可 徒 恃 其 末 , 又 當 深 探 其 本 也 。
【是以上无宪政,民无法纪,免于刑罚而不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
【集注】程 子 曰 :「 孔 子 生 而 知 之 也 , 言 亦 由 學 而 至 , 所 以 勉 進 後 人 也 。 立 ,能 自 立 於 斯 道 也 。 不 惑 , 則 無 所 疑矣 。 知 天 命 , 窮 理 盡 性 也 。 耳 順 , 所 聞 皆 通 也 。 從 心 所 欲 , 不 踰 矩 , 則 不 勉 而 中 矣 。 孔 子 自言 其 進 德 之 序 如 此 者 , 聖 人 未 必 然 , 但 為 學 者 立 法 耳 。 」 愚 謂 聖 人 生 知 安 行 , 固 無 積 累 之 漸, 然 其 心 未 嘗 自 謂 已 至 此 也 。 是 其 日 用 之 間 , 必 有 獨 覺 其 進 而 人 不 及 知 者 。 故 因 其 近 似 以 自名 , 欲 學 者 以 是 為 則 而 自 勉。【最不喜此类后世一味拔高、牵强之语。】
孟懿子问孝。(孔曰:“鲁大夫仲孙何忌。懿,谥也。”)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郑曰:“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将问於樊迟,故告之。樊迟,弟子樊须。”)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疏]生,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属也。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之属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武,谥也。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忧。”)
【则非子女担心父母之疾病】
子游问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包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
[疏]一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能有以养人者,但畜兽无知,不能生敬於人,若人唯能供养於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於犬马乎?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同其饥渴,饮之食之,皆能有以养之也。但人养犬马,资其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马也,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於犬马乎?《孟子?尽心篇》:“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马曰:“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曾是以为孝乎?”
[疏]言此未孝也。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集注】程 子 曰 :「 告 懿 子 , 告 眾 人 者 也 。 告 武 伯 者 , 以 其 人 多 可 憂 之 事 。 子 游 能 養 而 或 失 於 敬 , 子 夏 能 直 義而 或 少 溫 潤 之 色 。 各 因 其 材 之 高 下 , 與 其 所 失 而 告 之 , 故 不 同 也 。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
[疏]违,犹怪问也;愚,无智之称。
子曰:“视其所以,(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观其所由,(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曰:“廋,匿也。言观人终始,安所匿其情。”)
[疏]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隐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也。寻释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
[疏]温,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案《左传》:“盟可寻也。亦可寒也。”贾逵注云:“寻,温也。”是寻为温也。言人旧学已精熟,在後更习之,犹若温食。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无所不施。”)
[疏]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
【集注】成 德 之 士, 體 無 不 具 , 故 用 無 不 周, 非 特 為 一 才 一 藝 而 已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小人比而不周。”
[疏]“忠信为周”,《鲁语》文也。
【集注】周, 普 遍 也。 比 , 偏 黨 也 。 皆 與 人 親 厚 之 意 ,君 子 小 人 所 以 分 , 則 在 公 私 之 際 , 毫 釐 之 差 耳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包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集注】不 求 諸 心, 故 昏 而 無 得 。 不 習 其 事 , 故 危 而 不 安 。 程 子 曰: 「 博 學 、 審 問 、 慎 思 、 明 辨 、 篤 行 五 者 , 廢其 一 , 非 學 也 。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疏]此章禁人杂学。攻,治也。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害之深也。殊涂同归,是《易?下系辞》文也。
【集注】范 氏 曰 : 「 攻 , 專治 也 , 故 治 木 石 金 玉 之 工 曰 攻 。 異 端 ,非 聖 人 之 道 , 而 別 為 一 端 , 如 楊 墨 是 也 。 其 率 天 下 至 於無 父 無 君 , 為 害 甚 矣 ! 」 程 子 曰 : 「 佛 氏 之 言 , 比 之 楊 墨 , 尤 為 近 理 , 所 以 其 害 為 尤 甚 。 學者 當 如 淫 聲 美 色 以 遠 之 , 不 爾 , 則 駸 駸 然 入 於 其 中 矣 。 」
【佛家定然也认为,儒者不言鬼神、不知死后之事,同样可悲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疏]孔子以子路性刚,好以不知为知,故此抑之。
子张学干禄。(郑曰:“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禄位也。”)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包曰:“尤,过也。疑则阙之,其馀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包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郑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
[疏]言虽博学多闻,疑则阙之,尢须慎言其馀不疑者,则少过也。“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者,殆,危也。言虽广览多见,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尢须慎行其馀不危者。
【集注】程 子 曰 :「 尤 , 罪 自 外 至 者 也 。 悔 , 理 自 內 出 者 也 。 」 愚 謂 多 聞 見 者、 學 之 博 , 闕 疑 殆 者、 擇 之 精 , 慎言 行 者、 守 之 約 。 凡 言 在 其 中 者 , 皆 不 求 而 自 至 之 辭 。 程 子 曰 : 「 修 天 爵 則 人 爵 至 , 君 子 言 行能 謹 , 得 祿 之 道 也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包曰:“哀公,鲁君谥。”)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包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疏] 时哀公失德,民不服从,哀公患之,故有此问。孔子对曰: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诸邪枉之人。於时群邪秉政,民心厌弃,故以此对之也。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曰:“鲁卿季孙肥。康,谥。”)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包曰:“庄,严也。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孝慈则忠,(包曰:“君能上孝於亲,下慈於民,则民忠矣。”)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包曰:“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包曰:“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辞。友于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与为政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曰:“言人而无信,其馀终无可。”)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包曰:“大车,牛车。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小车,驷马车。軏者,辕端上曲钩衡。”)
[疏]《冬官·考工记》:“车人为车,大车崇九尺。”郑注云:“大车,平地载任之车,毂长半柯者也。”其驾牛;云“小车,驷马车”者,《考工记》兵车、田车、乘车也,皆驾驷马。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质礼变。”)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章考证太多,先用朱熹集注提纲挈领:】愚 按: 三 綱 , 謂 : 君 為臣 綱 , 父 為 子 綱 , 夫 為 妻 綱 。 五 常 ,謂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文 質 , 謂 : 夏 尚 忠 , 商 尚 質,周 尚 文 。 三 統 , 謂 : 夏 正 建 寅 為 人 統 , 商 正 建 丑 為 地 統 , 周 正 建 子 為 天 統 。 三 綱 五 常 , 禮 之大 體 。
《白虎通》云:“三纲者何谓?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有纪纲之而百目张也。人为三纲,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也。父子法地,取法五行转相生也。夫妇,取象人合阴阳有施。
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好生爱人。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智者知也,或於事,见微知著。信者诚也,专一不移。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道极则阴道受,阴道极则阳道受,明一阳二阴不能继也。质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尚书大传》曰:‘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
【以下考证正朔,又引纬书,虽为驳杂不经之谈,无奈张某就好“攻乎异端”,故悉录于此:】
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谓三统。又《春秋纬?元命包》及《乐纬?稽耀嘉》云:“夏以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注云:“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息卦受临。”注云:“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息卦受复,其色尚赤,以夜半为朔。”又《三正记》云:“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
郑注《尚书》“三帛”,“高阳氏之後用赤缯,高辛氏之後用黑缯,其馀诸侯用白缯”。伏羲以上未有闻焉。《易?说卦》云“帝出乎震”,则伏羲也,建寅之月,又木之始。其三正当从伏羲以下文质再而复者,文质法天地,文法地,质法天。周文法地而为天正,殷质法而为地正者,正朔、文质不相须,正朔以三而改,文质以二而复,各自为义,不相须也。
建子之月为正者,谓之天统,以天之阳气始生,为百物得阳气微,稍动变,故为天统。建丑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已吐牙,不为天气始动,物又未出,不得为人所施功,唯在地中含养萌牙,故为地统。建寅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出於地,人功当须理,故谓之人统。统者,本也,谓天地人之本。然王者必以此三月为正者,以其此月物生细微,又是岁之始生,王者继天理物,含养微细,又取其岁初为正朔之始。
郑康成之义,自古以来皆改正朔。若孔安国,则改正朔殷、周二代,故注《尚书》:“汤承尧、舜禅代之後,革命创制,改正易服。”是从汤始改正朔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郑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见义不为,无勇也。”
[疏]《周礼》:“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是人神曰鬼也。《左传》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正义曰:若齐之田氏弑君,夫子请讨之,是义所宜为也,而鲁君不能为讨,是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