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精义就在一个“权”字,人之为人也在能“权”

(2016-05-23 10:54:44)
标签:

儒家

孟子

科学

儒家精义就在一个“权”字,人之为人也在能“权”

儒学是以人心人性为本位的学问,认为人的心性是绝对独立、自由的主体和实体。所以,儒学就是心性学。

心性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心性。唯有意识到心性的独立,将心性看成绝对独立自由的主体和实体,人才能真正获得独立人格,人才是真正的人。

然而,回顾整个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在人类所有思想流派、宗教教派中,唯有儒家做到了这个点,儒家之外的任何思想和宗教派别,都不是将人的心性作为独立的主体和实体,而是将心性的衍生品当成独立的主体和实体。这些衍生品在宗教时代是神学的理论体系,是神,而在现代则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真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神学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科学真理和神也并无本质区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在此前的一篇文章曾指出,在整个全球文明史中,唯有儒家思想主导时代的中国人真正实现了人格的独立,是真正的人。相对那时的中国人,任何文明的任何时期都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格独立,都不是真正的人。当然包括信奉科学真理的现代欧美人,也包括盲目崇拜现代欧美的现代中国人。

目前对现代欧美文明存在的最大误解是,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唯有这个文明才讲人的自由,才讲人格独立。实在大谬,连心性独立都没有意识到,连人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它怎么可能知道何谓自由,何谓人格独立。既然连知道都没做到,又如何去实现。

事实上,象基督教时代认为人的自由需要由上帝来保障一样,现代的欧美人认为人的自由需要科学真理来保障。也可以这么说,欧美人一直没有摆脱心灵的依附性、依赖性,基督教时代依附依赖于上帝,而现代则依附依赖于科学真理。西方人之所以重视神学和科学,原因就在于认为它们左右人类的自由,是人类自由的保障。正因为如此,他们开发出繁杂恢弘的神学理论体系和科学理论体系。

现代欧美人已经意识到神学体系是错误愚昧的,然而却认为科学体系是正确理性的。事实上,在儒家看来神学和科学一样的错误愚昧。因为神学和科学都是人造之物,都源自人心,内在于人心,用孟子的话说,都是“义内”的。它们都不是独立的主体和实体,真正独立的主体和实体是人心。

人的本质是心性,心性的本质又是什么?答案是权,或行权。所以儒学可以叫心性学,更可以叫“权学”。“权”是儒家的最核心的要义,是儒家之精义。所谓的心性独立和自由,就是学会权、行权。一个只有真正明白了权,他才是真正的人。

不理解“权”,就无法理解儒家和中国文明。儒学就是“权学”,中国文明就是权的文明。现代我们学习儒家就是学习儒家之权,研究中国文化就是研究权的文化。

要理解儒家的权,先学习下面五段话。

第一段,《论语》子罕篇第3章孔子说:

“可与共学,不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大意是,可以一块学习的人,并不一定可以一块求道;可以一块求道的人,并不一定可以一块守道和行道;可以一块守道求道的人,并不一定可以一块行权。

孔子认为,人生有四件事:学、道、立、权。按重要性和难度排序,这四者依次递增。权不仅高于学,也高于道,是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事。

第二段,《孟子》离娄篇第17章:

淳于髡(kūn )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本段大意是:一个叫淳于髡的人和孟子辩论,他说,男女之间传递东西时不能肌肤接触,这难道不是礼的规定吗?孟子说当然是啊。淳于髡于是想将孟子一军说,自家嫂子落水了,是否要伸手拉他。孟子回答说,不伸手去拉落水的亲嫂子,那是禽兽不如。男女授受不亲固然是礼,但当亲嫂子落水时不应因为有这个礼而不去伸手拉她,这是权。

象孔子认为权高于道一样,孟子认为权高于礼。

第三段,《孟子》尽心上篇第26章记载: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本段大意是:杨子墨子这两人在面对世界的态度上,处于两个极端。杨子主张做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没好处的事不干,使自身利益受损的事更是绝对不能干。即便一件事对整个天下有大利益,只要它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哪怕是损失一根寒毛,也坚决不做。墨子则相反,主张做事主要考虑天下的利益。一件事,只要对天下有利,自己的付出再大也要做,哪怕自己累得头发掉光,脚后跟磨破,也在所不惜。而当时一个叫子莫的人,认为杨子墨子的主张有问题,但他的做法却仅仅是对二者进行折中和妥协,选择了一个中间立场。孟子对这种凭借在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妥协,而选择一个中间立场的做法提出严厉的批评。“执一”就是死守一种选择,是极端主义,墨子、杨子均是。“执中”并非是对两种极端进行折中,那样会形成一个新的极端,也是“执一”。正确是“执中”是去权,即对事情的本身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做出判断和选择。

第四段,《周易 系辞下》第8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本段大意:《易经》这本书不可远离,要常看,它揭示的道理是,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易经》是通过卦象来揭示这种变化的。64卦的每一卦说的都不是一个定态,都是一个变化过程。譬如泰卦,并非说世界存在一个静态的、定态的“泰”的状态,“泰”中是包含着“否”的,也必然会向“否”卦转化。每一卦中的这种变化又是通过六爻的变化来实现的。《易经》的每一卦是由6爻组成,爻又分阴爻阳爻。象64卦并非静态的一样,《易经》的阴阳爻也非静态的。阴爻并非静态的纯阴的,而是包含着向阳爻转化的趋势,阳爻亦然。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你就不会对世界对生活固守执着于某种定态。你会开放胸怀,接纳变化,适应变化。同时,《易经》也会告诉你如何应对生活和世界的持续不断的变化。尽管生活和世界是永远变化的,而面对这些变化的方法却是恒常不变的。但是,只有明白这些道理的人才能正确做到。

如果对《易经》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段话就很难理解,所以我做了更详细一些的解释。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告诉大家,生活和世界是永远变化的,是复杂的。第二层意思是告诉大家,面对这些变化的方法却是恒定不变的,是简单的。

第五段,《周易 系辞下》第1章说: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本段大意:无论是面对吉的环境,还是面对凶的环境,你只要做到“贞正”就够了。在吉的环境中,你做到贞正了,吉的状态就会更长久地保持。在凶的环境中,你做到贞正了,凶的状态就会向吉转化,实现逢凶化吉。天地之道就是“贞正”之道,天地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贞正的天地。天地把自己的贞正展示给人,人也应该通过对天地贞正的观瞻,领悟到贞正的道理,努力做到贞正。太阳和月亮也是贞正的,通过这种贞正,永远给人类光明。世界、宇宙都是贞正的,因为贞正而存在。

这段话和上段一样,不深入了解《易经》就很难理解,所以我也做了发挥,尽力让还没有读过《易经》的人能读懂。

这段话关键词是“贞”,事实上,“贞”也是一部《易经》的关键词,甚至是整个儒家思想整个中国文明的关键词。不理解这个“贞”就不能理解《易经》,不能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文明。

《易传》自己说,贞就是正,就是守正。但关键的问题何谓正和守正?

正就是自然、本然的状态,就是本性。人和事物的本性就是正,保持本性就是守正。说天地、日月是贞正的,就是说天地会永远坚持自己的本性。天地、日月的本性是什么,是生态循环、自然循环。日出日落会永远持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循环会永远持续,这就是天地、日月在坚守自己的本性,在贞,在守正。

人象天地、日月一样也有自己的本性,也应该象天地、日月一样,坚守自己的本性。这么说,不是基于对天地、日月的崇拜,而是基于对人自身福利的考虑。人坚守自己的本性,在任何情况下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或者让吉的状态更长久,或者可以逢凶化吉。

天地、日月的本性在生态循环、自然循环,而生态循环、自然循环养育了万物,一切动物植物是依赖生态循环、自然循环而存在的。所以,《周易 系辞》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也就是说,天地、日月的本性是善的,绝对的善,因为它生养万物,生养人类。

人类的本心也象天地日月的本性一样,是善的,绝对的善。也正因为人类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才要坚守。性善论并非起于孟子,自《易经》出现起,就在中国存在了。

好,学习了以上五段话后,就可对儒家之权进行定义了。

权是人心人性的核心属性和功能,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天生的具备权的属性和功能。

权也是面对生活和世界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时时刻刻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生活和世界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人要在这样的生活和世界中生存,必须要时时刻刻的去权,去对新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选择,而不能固守执着于某一种定态。

当进行权时,进行观察、分析、判断选择时,就需要一个判断标准和选择机制,这些标准和机制来自哪里?不是来自人心、人性之外,而是内置、内在于人的心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义内”。当我们去权时,去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和世界进行判断和选择时,依据的不是外在的标准,而是我们自己本心本性中的标准。促使我们去选择的机制也非外在的,而是我们内心之中 “善善恶恶”的秉性。

所以,中国人一直认为衡量一个行为正义与否的标准就是自己的“良心”。一个人做事,能“凭良心”就是一定是善的。一个人做恶就在于他不凭良心,没有良心。

良心从哪里来?孟子认为,是生而就有的,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明朝的王阳明学问的核心也是“致良知”。孟子认为,人的本心是绝对完美的,是绝对善的。但是,人会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偏离本心,失去本心。所以,人应该设法找回这个被流放的本心,即“求放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王阳明的“致良知”和孟子的“求放心”是一个意思。

人的本心之所以是绝对完美和绝对善的,就在于它能权,具备行权的一切要件。它不仅会判断和选择,而且提供判断的标准和选择的机制。这体现在孟子为人心所构造的“四端之心”模型。人心是有四个部分所组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都觉着我们如何去选择行动,构成了选择和选择机制,是非之心则包含了判断何判断的标准。

所谓的“四端”,就是四个发端。四个什么的发端,仁、义、礼、智的发端。仁义礼智是什么?不仅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而且是善的表现,也是一个社会秩序的表现,而且是善的秩序。一个表现为仁义礼智的人就是一个善人,一个表现为仁义礼智的社会就是一个善的社会。仁义礼智是从人的内心长出来的,意味着个人的善良行为和谁的善良秩序都是从人的内心长出来的。只要人人都按自己的本心去生活,都去顺应本心去行权,人人都是善良的人,社会也就是善良的社会。

与儒家不同,在全球文明史中其他任何思想流派和宗教教派,都没有认识到独立的心性的存在,当然更意识不到权的存在。他们都不鼓励人们去权,而是要么鼓励人们去“信”,要么鼓励人们去“服”。“信”就是对某种理论体系去信。宗教时代,就是对神学、哲学的理论体系去信。现代则是对科学的理论体系去信。“服”则是对武力、暴力的“服”,不服就打你杀你。

现代欧美文明不是基于“权”的,而是基于“信”和“服”。让你信科学真理,包括所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就是那些所谓的自然规律,社会科学就是那些所谓的社会规律。社会规律的核心是权利、民主、法制的规律。“服”就是服从国家的暴力,警察和军队是合法的暴力机构,不服就开枪射杀你,或原子弹轰灭你。对于所谓的法律来说,你不信也得信,因为它的背后是子弹和原子弹,不信你也得服,不服的下场就是毁灭。

据说美国是人类历史至今最文明的国家,最讲人性、最尊重人热国家,然而这个国家却拥有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杀人武器,可以毁灭全球几十次。这实在太滑稽。一个时时刻刻在制造和储备杀人武器的国家,时时刻刻在准备杀人的国家只能是一个绝对邪恶的国家。美国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文明的国家,而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国家。(微信公共号:新心性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