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跨国公司们的商业道德
商业利益和商业道德是天然对立的吗?尽管这样的问题听起来有点玄虚,但是今天仍然不乏认真探讨的必要。在恩格斯老人那里,商业与不道德是紧密相联的,不过这表明这种商业发展本身尚处于不发达和不成熟阶段。现代西方一些通过对大量公司的比较性研究发现,有和没有商业道德政策的企业,在声誉和长期股东价值增长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那么,企业的CEO们如何考虑和表述这个问题呢。假设在董事会上,这个问题可能会这样被提出来:“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在商业道德方面是否有成功的案例?”在企业管理者的思维中,尽管利益与道德在很多情况下有冲突,但是,商业利益和商业道德长远来看完全有可能达成默契的。因而,很多大企业也愿意这样做。
有一个传播甚广的心理学测验,说买一个女人的一夜情要花多少钱。主持人说现在出一万,有人骂了;出十万,没人答应;出一百万底下有人开始嘀咕了;可以想像,当出一千万的时候就有人私下去交易了。世界上不存在不受诱惑之人,如果有,只说明诱惑不够大。人的道德标准是有相对性的,是随着环境和利益变化的,何况企业呢?
在特定的商业环境中,商业道德是一个变量,道德指数往哪个方向变,要看利益诱惑和道德风险之间的对比。可以说,利益和道德之间是一种相对论关系,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观察一下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就会发现,情况却是如此的失衡和令人失望。一篇网文这样写道:“我国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你随便挑一个骂他缺德他绝对不敢喊冤!没办法,在中国这个市场上你不干点偷蒙拐骗偷税漏税的事你想好好混?于是大家也就见惯不怪了。”以往国内舆论在批判中国企业商业道德集体缺失的同时,总不忘对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商业道德水平褒奖一番,可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去年由于张恩照事件卷入行贿丑闻的跨国巨头IBM、安讯、日立等公司还没有一个最终说法,眼下,西门子、家乐福、麦当劳等又深陷商业贿赂危机之中,一家又一家跨国公司正在被揭开面具。——原来彼此彼此,通通一个鸟样。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跨国公司原来是很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的呀!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这些商业丑闻也确实更多产生于他们的海外投资中。这很让人联想起一句老生常谈——“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些不客气的海外评论认为,跨国公司在海外行贿是迫不得已的“入乡随俗”之举。由于中国的商业环境不规范,跨国公司如果严格依照法律和商业准则,根本无法开拓市场。言下之意,似乎跨国公司学坏是我们的环境给逼的。
果真如此吗?再举一个环保方面的数据,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由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搜集整理的污染企业名单上,这几年从33家到80家,再到最新的90家。许多跨国公司在自己国家几乎都能不折不扣地遵守环保法规,可这些曾经也信誓旦旦要遵守中国法规的跨国企业,为何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竟然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自己当初的诺言,大幅降低环境标准了呢?这难道也是咱们给逼的吗?
显然,跨国公司起码不是自己标榜的表里如一的绅士,尤其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商业道德水准往下出溜得厉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意和自称为绅士的人打交道,还要引导跨国公司始终端着绅士的派头,做绅士该做的事情。当然,这要看我们的法律制度设计与商业文化环境,制度如果已经预设了商业利益与商业道德之间博弈的结果,那么也就决定了企业的利益选择行为。在中国,重大水污染的罚款上限是100万元;而日本丰田公司由于在美国销售的汽车中安装的监测废气排放的电脑不合标准,被要求处罚585亿美元!——这也许就是绅士们在中国纷纷难以自持的最好的注脚,怨不得别人。
如此说来,与其谴责跨国公司的不良商业道德,不如反省和检讨我们自己,到底是哪些因素使得这些跨国公司脱下了绅士的外衣,露出了资本赤裸裸的原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