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学----戚幸幸
(2023-12-07 16:22:41)说数学
学期过半,刚刚解决了学生的基础计算问题,又迎来了应用的难题。学生对题目不理解,没有思路,找不到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组)。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题目?我认为充分的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化繁为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学习销售问题时,关于打折,利润,成本,标价,售价等概念,学生们是晕乎乎的,根本分不清楚各个量是什么意思。于是我们在班内举行了售卖会,要求同学们自己模拟从买入,到标价,打折,再到卖出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会赚到多少钱?当然也有脑洞大开的同学说我卖东西就是为了玩,我可以亏本卖,利润可不可以为负数?在肯定这位同学思路的同时,也告诉其他同学注意结果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每一种可能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配对问题上,遇到一题,是说工厂生产螺栓和螺母,一个螺栓配两个螺母。在这个问题上有个女生卡了壳,怎么都不理解,组长,组员一起上阵她都没理解。于是我提议大家一起想办法,从身边的事说说,于是有了:一个人穿2只鞋,人的数量和鞋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一个褂子上有三个纽扣,褂子的数量和纽扣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在大家的引导下,这位女生首先回答出了,人的数量乘以2等于鞋子的数量,又回答出褂子的数量乘以3等于纽扣的数量,再回归到螺栓和螺母的问题上,她很快答出螺栓的数量乘以2等于螺母的数量。
回答出来后,全班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女同学也因激动、开心满面通红。我想这时的她肯定是自豪的。
当然还有行程问题中的顺流逆流问题,我们引导到顺风跑步和逆风跑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意思。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也充分说明,数学不是空洞的,是可以放在生活中去说的。
在说数学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大胆去想,肯定了思维风暴的重要性,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拓展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了变通的思想。使思维的方式真正适应于初中生活。相信在说数学的路上,每个同学都会有其闪光点,越说越自信,越说思维越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