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德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戴全志
(2023-11-08 09:38:17)有道德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道和德原来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
在《道德经》中,道,首先指的是万事万物之母、万事万物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从道中产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次,道是支配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德经》中,德,首先指的是包含在各种具体领域中的道;是道在各种具体领域、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具体领域、具体事物中的具体规律。道与德的关系就像天上的那个月亮与地上每一片水中的月亮的关系——都是同一个月亮。其次,德是得的意思,也就是人对包含在具体事物中的道的识得,是人对德(即包含在具体事物中的道)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得道”。就后面这一点来说,在《道德经》中,德,不是指人的品质,而是指人的认识和认识水平。(可见,道家的“德”这一概念不是指谓后期儒家所说的人品。)
“得道”,包含两个意思:1、认识了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了。2、认识、把握、自觉遵循、并能熟练运用他所从事的那个具体领域的具体规律(德)了,就叫做有德(有得)——“德配其位”。否则,就叫做无德(无得)——“德不配位”。德不配位的人——一个“外行头”、一个对自己的本行无知的人,有时可能会有一时的红火,但最终会归于失败。千千万万的“老板”,一再地证明着这一点。德不配位的实质是“得”不配位,是“认识水平”不配位。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在待人接物方面,能够正确认识这一方面中的客观规律,并自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就叫做有德(有得)。
概括起来说,在《道德经》中,有道、有德都是指能既认识了客观规律、又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大德”,指既透彻认识了“道”和“德”,又熟练遵循、运用“道”和“德”。(佛教中称某某老和尚为“高僧大德”,就含有这个意思。)“大德”就是“大得”。
最早把“道”和“德”合称为“道德”的是荀子的《劝学篇》。《劝学篇》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正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开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持久用功,必能深入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丢弃了学习,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中和之声的极致;《礼记》,是伦理、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学完《礼记》)才算达到了道德的顶峰。)在荀子这里,“道德”仍是“认识水平”的意思。这里是说,读完《礼记》,对“道和德”的认识才算达到了顶峰。这里的“道和德”指的是治国平天下这项工作应遵循的具体规律、道路以及对这种规律、道路的认识。有知才能有德。无德,首先因为无知。
总之,“有道德”这一概念的原义,首先是对人的在客观规律方面认识水平的判断,指的是已经认识了客观规律,并能自觉遵循客观规律。
因此,遵守职业道德,就指的是,你干什么职业,你就必须正确认识、遵循这一行业中的客观规律。
作为教育工作者,所谓遵守师德,就是必须正确认识、遵循教育这一行业中的客观规律。为此,就必须终生学习,学习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方法。怎么学?在实践中学,带着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从读方法性文章入手,继而读经典教育著作,读“干货”,“啃几本能垫底的书”,读过就实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积力久则入”,直到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止步于教书匠。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的修养、情怀、胸怀、眼界、对工作的态度问题、能力问题、方法问题,首先是一个认识水平的问题。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学生的态度问题、能力问题、方法问题统统都需要(而且只能)通过透彻的学习、亲身的实验才能彻底解决。这种学习,必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评价人的行为,要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评价标准。我们不仅要看他的动机(出发点),还要看他的行动效果(当然是综合效果),更要看他是否懂得他这一行的客观规律,是否按这种客观规律办事。
真心实意地终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师德。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懂得客观规律。只有学习,才可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然后才可能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一个不学习的所谓教育工作者,工作越努力,危害越大,至于他自我标榜的所谓“一片好心”,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他的教育不是培养,而是残害。
所谓师德建设,就是搞好老师的学习、学会并坚持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离开这一点空喊师德建设,就是因无知而无德的表现。
一个无知而又死不学习的人,是很难有德的。
荀子说的“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此话虽听起来有点过火,但也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