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的教材解读方法----纪程
(2023-11-03 00:14:03)历史课程的教材解读方法
科学性是历史课程学习重要的落脚点,具体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上,上承科学辩证思维的培养下启课标,最终通过教材应用于常规教学。
历史是一门科学,这一点身为教师要有一个明确认知,并不是理科学科才具有科学属性,归于人文社会科学大类,学科素养首要就是以唯物主义的基础理性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规律,对史料要调查论证,主观倾向与客观现实的有机结合。如果说科学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宏观格局,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首部就是深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可以说没有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就无法完整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表述的是该学段学科主要基础知识,初中与高中的不同点在于深度和形式,初中历史就以通史为主,高中历史以版块史为主。
操作过程,初中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为例
1.解读教材标题
通过阅读标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是什么,“运动”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事件,这场运动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2.棕色导言
导言部分文字不多确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地方,初步标注一些时间和问题,如果无法从标题获取信息,导言信息就是梳理本课教学重难点的辅助。
3.小标体分教学重难点
小标题是以事件发展为时序将内容逐一罗列,教学重点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难点是需要探究论述总结出的知识。本课新文化运动有三个标题,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重点是兴起,难点是内容与意义,难点含有重点。
4.教材为基础适当拓展延伸
教材编写具有可读性和基础性原则,不能以为光 围绕教学授课,拓展点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导向深挖内容,例如学完本课,新文化运动对于今天国家建设的认识(家国情怀)、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于儒学的过度批判探究(唯物史观)等。
5.导学案与课堂相结合
导学案起到了思维导图的作用,对于学生预习和总结具有极大的帮助,也是教学重难点的集合,学生总结本课内容或自主学习时构建初步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