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李静
(2023-05-10 09:41:46)不忘初心
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下定决心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高尚的师德情操,诠释“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师德风范,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坚定的信念后我们开始付诸行动。
为师之道,首在师德。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才智。在一本书刊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节自习课上,一名教师因辅导学生练习,故托堂几分钟。这时,外面起了雨,某学生讲台放了一张条:“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教师见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把自己的伞、雨衣送给同学们。从这则报道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坐在最后一排》,文中的乔小叶,她的个子很矮,却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原因是她的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资格坐在前排或中间位置,那是优等生的专有位置。乔小叶认为自己又丑又笨,没有人喜欢和她交往,她总是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开始自暴自弃。幸运的是,一位姓白的语文老师改变了她的命运。在一次语文自习课上,这位老师及时表扬了她,从此唤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她开始努力,并在一次小测验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一个教师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后进生则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有许多缺点,而缺点是不可爱的。这正要求我们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去教育他们。我们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进取向上的热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初为人师时,我就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师生关系很容易,建立朋友关系也容易,但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不容易。开学初期,我重在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在课堂上玩的开心、学的开心。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喜欢这门课,喜欢这个老师。在课堂之外更要主动关心他们。因为我校是寄宿制,他们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他们缺失家人的陪伴,此时我的身份就不仅仅是一位教师,而是“父母”。我会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耐心询问并及时疏导。孩子有了一种被关注、被关心的感觉,她会愿意把心事说出来,因为有了好的倾听者。慢慢的,主动找我沟通的人越来越多,聊学习上的困惑与成就、聊生活中的开心与难过,谈天说地,此时我是他们的朋友。师生关系建立了,朋友关系也建立了,但亦师亦友的关系才刚刚开始。师爱是有原则的、公正的、理智的,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的、偏袒的,师爱应是关爱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我会和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小组竞评方案及对子间的捆绑过关,实行同治同管,在规则施行过程中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也会心服口服。几年过去我依然觉得和学生们以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同行很难,但是现在至少已经有了几行脚印,我相信脚印会越来越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里的“心”是对学生的关心、对教育的爱心,还有始终如一的初心。愿我的初心能陪伴一届又一届的孩子,陪他们学、陪他们玩、陪他们成功、陪他们失败、陪他们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