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解AED(自动体外除颤仪)、CPR(心肺复苏)关键时刻能救命!陈浩

(2023-03-27 08:25:08)

了解AED(自动体外除颤仪)、CPR(心肺复苏)

关键时刻能救命!

                             陈 浩


近日有这样一则新闻“浙江湖州,一名高中生在跑操时心脏骤停,老师立即用AED施救,轮流为其做心肺复苏,一直坚持到120赶来。因抢救及时,目前学生已脱离危险。”

我认为每个老师都应该学习与训练正确的心肺复苏和AED的的使用方法,以抓紧心肺复苏抢救的黄金4-6分钟防患于未然,关键时刻能救命特别是我们体育老师,为相对室内课,室外运动中出现意外的可能会更高

正好,这个月去参加了游泳救生员的培训考试,学习到了CPR的相关知识,特在此与大家分享:

AED使用步骤

1、开启AED,打开AED的盖子,依据视觉和声音的提示操作(有些型号需要先按下电源)。

2、给患者贴电极,在患者胸部适当的位置上,紧密地贴上电极。通常而言,两块电极板分别贴在右胸上部和左胸左乳头外侧,具体位置可以参考AED机壳上的图样和电极板上的图片说明。

3、将电极板插头插入AED主机插孔。

4、开始分析心律,在必要时除颤,按下"分析"键(有些型号在插入电极板后会发出语音

提示,并自动开始分析心率,在此过程中请不要接触患者,即使是轻微的触动都有可能影响AED的分析),AED将会开始分析心率。分析完毕后,AED将会发出是否进行除颤的建议当有除颤指征时,不要与患者接触,同时告诉附近的其他任何人远离患者,由操作者按下"放电"键除颤。

5、一次除颤后未恢复有效灌注心律,进行5个周期CPR。除颤结束后,AED会再次分析心律,如未恢复有效灌注心律,操作者应进行5个周期CPR,然后再次分析心律,除颤,CPR,反复至急救人员到来。

CPR步骤

1.确认周边环境,确保抢救不会被打断,或避免其他意外情况。溺水、车祸人员必须先转移到安全位置。

2.判断意识,用双手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看患者是否有反应。注意轻拍重呼。

3.检查呼吸与脉搏,观察患者胸部起伏5~10秒,判断是否有呼吸。触摸颈动脉,检查是否有搏动。

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只要发现无反应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就应按心搏骤停处理,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4.报警与呼救,一旦判定患者处于心脏、呼吸骤停的紧急情况,一定要先拨打110120,简单说明情况。同时高声呼救,请求他人协助。

在报警及呼救的同时,可同步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以节省时间。

5.操作前准备,在呼救的同时,迅速将患者放置在地面或硬板床上,并将患者摆成仰卧位(如需翻身则需要将患者整体转动,并注意保护颈部),保持身体平直,无扭曲。

然后解开患者的衣领衣扣及裤带,以免后续操作引起内脏损伤,不要怕尴尬而跳过这一步骤。抢救者需跪于病人右侧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6.开放气道,先清理口腔异物,再打开气道。可用仰头提颏法: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即可开放气道。

7.胸外按压,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左手五指翘起,掌根紧贴病人胸部,将右手掌根置于左手手背上,十指交叉,肘关节伸直,上半身向前倾,使肩、肘、腕关节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胸壁,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肩部和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然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

每个周期按压次数为30次,频率为100~120/分钟。

8.人工呼吸,用口对口(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或者口包口鼻(1岁以下婴儿)的方式予以吹气。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不必大口吸气),吹气时间1~1.5秒,直到患者胸廓略微隆起。

一次吹气以后,松开患者的嘴,并放开捏住鼻孔的手,用耳朵去听是否有气呼出,检测吹气是否有效。随后自己呼吸一次,再进行第二次吹气。每个周期吹气两次。

9.按压和吹气应严格按照302的比例操作,操作5个周期。

若抢救者在技术或体力上难以胜任,进行单纯的胸外心脏按压即可。(因为在进行心肺复苏8分钟内,通过按压和濒死喘息产生的潮气量已足以维持动脉氧分压)

5个周期结束后,再次检查患者是否有脉搏及自主呼吸。若患者心跳与呼吸恢复,则整理患者衣衫,并使患者侧卧,(若患者不能侧卧,则将头转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并等待医护人员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