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佛教育给与我们的启示----周文
(2022-06-26 08:33:55)
浅谈哈佛教育给与我们的启示
前段时间,我们集体学习了关于哈佛教育的一系列文章,文章的内容多为哈佛大学校长或教授谈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因内容较为庞杂,我不再一一梳理,仅从中撷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点并联系我校实际,简单的谈一谈哈佛教育给与我们的启示。
一、真正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了解世界、认清世界、热爱生活,并在此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与选择。
在《哈佛校长的演讲: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都搞错了》一文中,哈佛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认为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不仅要了解世界,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便认清世界。正如《大学的理念》的作者约翰.亨利.纽曼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只有这种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为前提的教育才能令他真切的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撇开无关的细节,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切中问题的要害。并且在了解世界、认清世界之后,他的胸怀才能更加宽广,格局更加阔大,心智愈发成熟,同时也更热爱生活。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更好的了解世界、认清世界、热爱生活呢?哈佛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哈佛校长: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让你坐立不安》一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书籍、影像资料,和别人聊天都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但没有哪一种比身临其境的体验更重要。”“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和孩子的一贯做法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她选择的方式是以任务为驱动的研学旅行,文中她举了带孩子们去意大利旅行的例子。先通过阅读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再通过研学旅行这种实践活动验证所学,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最终达成事先设定好的任务。在看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取长补短,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既然国家对研学旅行是支持的,研学旅行也确实有意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利用假期来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呢?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自行组织,一种是委托专业机构。但市面上的各种研学机构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有些机构的活动设计粗制滥造,且收费过高,一直为人所诟病。个人认为反倒不如我们自行组织规划,像课改一样,我们可以先去学习别人好的做法,然后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适合我们的活动方案。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如果能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将研学旅行做好、做强,做出自己的特色,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受益,而且也能极大地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真正好的教育,应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让孩子的身心更自由,心理更健全,人格更完整。
在《哈佛大学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一文中,提到了哈佛大学拥有丰富的课程。“2013年哈佛新的通识教育计划正式推行,重新划分了学生需要涉猎的八大知识范畴领域,艺术与诠释、文化与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共计400多门课程。”哈佛大学的学生必须要从这400多门课程中选出他感兴趣或适合自己的32门课程。我校也十分重视课程开发,如我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让孩子们的身心更自由。但毕竟有中考的指挥棒存在,所以我们的社团活动目前只能作为中考考试科目的一种补充,我们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我们能否以课程开发为中心去做一些其他有益的尝试呢?
众所周知,我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不少基础薄弱的孩子,或单亲家庭与离异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都属于“问题孩子”,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而社团活动恰恰是这些“问题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同时这些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非常无奈,并且几乎没有什么太高的期望,大多数家长只是希望孩子能顺利的读完三年初中即可,根本不敢奢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高中。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能否考虑将这些“问题孩子”集中起来单独组建班级,按照丑小鸭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教育转化呢?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社团活动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并增加此类课程在“问题孩子”学习课程中的比例。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孩子们若不再厌学,可以让他们回归原有的班级正常学习。退一步来讲,哪怕转化的不够理想或没有转化,但至少不会因为厌学而流失吧。只要这些孩子们每天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是快乐的,身心是自由的,心理能更健全,人格能更完整,哪怕中考时他们考不上高中。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呢?
2022.6.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