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易装容易扰乱孩子的性别认同

标签:
易装心理变性手术母亲衣裙杂谈 |
分类: 家庭教育 |
021-54892515的电话铃声划破宁静的夜空振响起来,这是一条公益性的心理热线,咨询师接通电话,对面传来一个男性的声音,有些迟疑,有些畏缩,他说他刚做了变性手术,独自面对自己时,他对自己变性后的女性形体很满意,高高的胸脯,修长的体形,这正是他想要的。但是在外面他面对同性和异性都有些困惑,不知道如何与他们建立关系,进女厕所时觉得很不安全。咨询师与他讨论最初的性别认同时,他说,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母亲一直希望有个女儿,他小时候长得很清秀,母亲经常给他穿女孩的衣服,记得4—5时,母亲给他买了很多漂亮的裙子,穿上这些五颜六色缀着花边的衣裙时,母亲看着自己的杰作,两眼放光,搂着他亲不够,他心里感到特别的温暖。母亲还会把他领出去炫耀,邻居们惊讶的眼神让他很兴奋,赞不绝口中夹带些许惋惜,要真是个姑娘多好啊。每次穿上女孩子的衣裙,他都得到惊叹、赞美、羡慕,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也喜欢上这些花花绿绿的衣裙。
随着年龄的上升,他的女性气质越来越引人注目,小学时他参加少年宫舞蹈班,有一次女生角色不够,老师就让他扮演女孩,引来了一片赞叹声,从此老师就经常让他扮演女孩角色,他的女孩角色演得及其出色,经常在各种舞蹈比赛中夺得冠军。成年后他越来越习惯于自己的女性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穿女装,他穿上女装,个子比一般女孩要高,鹤立鸡群,完全是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女形象,走在街上回头率极高,经常引来陌生男性的殷勤,但是他感到熟人的眼光有些异样了,周围人都与他保持距离。当他决定做变性手术时,连他的母亲都不能接受,痛哭流涕地说她害了儿子。他曾经彷徨、孤独、痛苦、犹豫了好长时间,当他怀着极大的决心如愿以偿完成变性手术后,他在孤独中欣喜,在欣喜中孤独,他一直觉得他的性别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点评:
4—5岁是一个人性别认同的关键年龄段,这个时期弗洛伊德也称为恋父恋母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自我”觉醒的时期,孩子特别在意父母对自己的态度,特别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关注。父母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不要在情感上伤害孩子。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注意到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与同性父母是一致的,于是开始有意无意地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举止,孩子在玩家家时,男孩会扮演父亲角色,女孩会扮演母亲角色,性别的认同就在这些游戏和模仿中悄悄完成。如果在性别认同过程中出现干扰,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性别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男主人原本是一个男孩,在他童年性别认同的关键年龄段,母亲干扰了他的性别认同过程。母亲给儿子穿女孩的衣服原本只是母亲的一个游戏,也是对向往女儿的一个慰籍,母亲根本没有想到这会扰乱儿子的性别意识。当儿子穿上女孩的服装,母亲给予奖赏性的亲吻,让他倍感温暖,为了得到母亲更多的爱,孩子会本能地去迎合母亲的心愿;另一方面每次穿上女孩的衣服,就得到周围人的一片喝彩声,他自然就会对这些花花绿绿的衣服产生了好感。其实他真正喜欢的不是这些衣服本身,而是这些衣服衬托出来的女性气质和随之而来的赞美和欣赏。每个人身上都有雄激素和雌激素,也都有潜在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当他以女性形象出现时,他显得更美,更容易得到赞赏,于是他就会本能地去模仿女性,他潜在的女性气质得到了激发,他的性别认同就开始模糊起来,他虽然是一个男儿身,内心却与女性认同,于是他心理性别在悄悄地向女性方向发展,慢慢地他希望自己是一个女性,这种希望在他的女性形象得到更多的赞美和欣赏后不断膨胀,不知不觉中,他觉得自己本应该是一个女性,到了这时候,这个生理上的男性完成了女性的心理发展过程,成了一个人为的两性人――生理上的男性心理上的女性。这时候他变得孤独了,因为小时候周围的人会以嬉戏的心态与他玩易性游戏,成年后没有人与他玩这个游戏了,而他却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做变性手术是为了统一自己的性别,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女性,完成他的性别心愿。
医学上把希望做易性手术的人称为易性癖,易性癖的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不都是童年易装游戏导致的,但是童年的易装游戏很容易扰乱孩子的性别认同,因为服装是最重要的性别标识,人们习惯首先从服装上来识别一个人的性别。而孩子最初对服装是没有性别概念的,在性别认同过程中,对服装的性别色彩有了意识,对服装的认同也就是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服装的性别特点,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性别服装。当男孩穿上男式服装时,要强调服装给他带来的阳刚气质,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要承担责任、保护弱小者、做一个善良真直的人。当女孩穿上女式的服装时,要强调服装给她带来的柔美气质,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美丽、要承担责任、富有同情心、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家长在帮助孩子区别不同性别,接纳自己的性别时,实际是在进行性别教育,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肯定孩子性别优势的同时贬低或否定另一性别,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性别歧视,影响孩子对异性的态度,给将来的夫妻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要强调两性的不同特点,但是这种特点并没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性别都有它独特的美,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美,同时又会欣赏异性的美,这样的孩子就界线分明、宽容、丰富、平和、快乐。
社会和谐是建立在两性和谐基础上的,让孩子从小建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就在培养孩子与异性和谐相处的能力,使孩子在成人后有能力去创造幸福的生活。
另外易性癖不是精神疾病,有易性癖的人除了性别认同或性别偏好与常人不同外,其他方面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中也有些人很有特殊的天赋和智慧。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的特殊性,让他们能够以他们的方式快乐的生活。
本文发表于《家庭医生》2006.10上半月题目为:母亲一个游戏,让他成了变性人